“隨著國家四萬億元投資拉動效果的逐步顯現,下半年肯定要比上半年好”。8月10日,浙江杭叉工程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趙禮敏對后半年行業走勢表現出謹慎的樂觀。
7月1日,杭叉臨安生產基地全面投產。“搬遷僅用10天,由于事先準備充分,對銷售做到了‘零影響’。”杭叉工作人員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目前臨安生產基地已經投入滿負荷生產,最高日發貨量達00臺,有時還要加班。
根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統計,今年上半年叉車整體銷量下降36.5%(降幅高于其他子行業),出現10多年來的首次下滑。同時,出口下滑高達60%,海外市場一片冰封。叉車成為我國工程機械領域在此次金融危機中的“重災區”。
雖然滯后于宏觀經濟的回暖步伐,但越來越多的信號證明叉車行業正在復蘇。
“最近兩月國內市場復蘇態勢比較強勁。”趙禮敏告訴記者,7月杭叉內銷同比增長約30%,而8月份前10天,國內銷售同比增幅更是超過四成。
這符合業內人士之前所做的判斷,即“國內叉車市場一季度負增長,二季度稍稍持平,三季度開始正增長”。趙禮敏預計,杭叉全年內銷同比將增長15%~20%。
雖然屬于工程機械行業,但細分來看叉車又歸類于工業車輛,服務于物流搬運。因此,叉車隨同物流業在市場表現上具有滯后效應。“整個經濟拉動起來之后,物流業才會復蘇,進而才能帶動叉車市場的繁榮。”趙禮敏說。
他同時表示,海外市場基本已經見底,到8月份已有回暖跡象,但復蘇將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因此,全年內外產銷總量超越去年的可能性不大。
“我們今年的目標是與去年持平。”趙禮敏出言謹慎。據了解,近兩年該公司產品大量出口,外銷占到總收入的近四成。趙禮敏同時指出,從長遠來看,走向國際市場依然是我國叉車企業做強做大的必由之路。隨著我國生產技術的逐漸進步,加上成本優勢,中國制造的叉車已經在世界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我國叉車行業目前格局相對穩定,安徽合力與浙江杭叉兩家獨大,近幾年一直占據國內市場半壁江山。
但由于盈利能力強、進入門檻相對低等特點,近兩年叉車行業吸引了大量新進者。這其中不乏國內頗具實力的知名工程機械企業,像柳工、龍工、廈工、山河智能等,甚至江淮汽車也介入其中。同時,國外叉車品牌也紛紛轉戰中國,世界排名前20的叉車制造企業都已在我國安營扎寨。截至目前,包括獨資、合資企業在內我國已有100余家叉車生產商。
“叉車行業本身已經飽和,但隨著這些企業的加入,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業內人士均表示擔憂。
從杭叉了解到,該公司上半年共計銷售叉車1.6253萬臺,由于出口下降較大,銷量同比有所下降,但降幅小于行業平均水平。而且,杭叉的市場份額不斷提高。
對此,趙禮敏認為杭叉的優勢在于“機制”和“成本”。他說:“杭叉的機制相對靈活,對市場的反應速度較快。另外,‘兩頭強、中間精’(兩頭指研發和銷售,中間指整機制造)的經營模式讓我們可以充分地利用更多的社會資源,企業的風險被各個環節有效地分攤掉了。尤其是這次金融危機,我們受到的影響就相對小一些。”
談及金融危機,趙禮敏說,去年年中,鋼材價格一路上揚,連創歷史新高。就在鋼價最高的時刻,也是多數企業大量囤積鋼材的時候,杭叉竟然做到鋼材零庫存。這不僅直接降低了該企業在危機來臨時的經營風險,而且使其在今年上半年鋼價大幅跳水之后可以從容地囤積一部分鋼材以備后用;反之,去年囤積了鋼材的部分企業,即使今年上半年鋼價跌入底谷,也不敢再進行大量采購,只得忙于消化庫存,有苦難言。業內人士評價,相對于企業間的競爭來說,杭叉的這一判斷和行動,起到了雙倍的效果。
趙禮敏坦言,去年提前做出降低鋼材庫存的決定是依據對當時形勢的一個預判,也有運氣成分在其中。但是做出這個決定之后,就要堅決執行,“當時采購每一批鋼材,都必須有我的簽字。”
對此,該企業一位中層管理人員表示:“杭叉的領導班子處理問題很講究‘火候’,不是50%把握出手,也不是100%把握出手,而是有了70%把握就果斷出手,搶占先機。”
說到杭叉,就不得不說合力。因為兩家同為叉車行業的領軍企業,并各具特色,也曾有媒體將兩者比喻為中國叉車領域的麥當勞和肯德基。
對此,趙禮敏笑言:“這也是我們的愿望,我們也在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他說,杭叉的目標是想通過努力,能夠在行業里占有領先的地位,能夠與安徽合力共同競爭、共同進步。
同時,趙禮敏也表示,合力也有自己的優勢,而杭叉近幾年則在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方面作了較大投入,加快了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步伐。近幾年來杭叉每年的新產品產值率都在30%以上,今年新開發的新一代XF內燃叉車,已獲得多項國家專利,技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事實上,業界關于叉車行業這兩家龍頭企業各自發展模式的討論一直不絕于耳。趙禮敏說:“我認為這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下,不同的發展模式會體現出各自的優勢。”業內專家評價,經濟平穩時,合力模式會充分發揮其產能優勢;而經濟波動時,杭叉模式會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趙禮敏強調,對于不同的企業來說,適合自己生存發展、能夠創造效益的經營模式就是好模式。
也許杭叉正是找到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展之路,其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連續9年居行業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