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格局之爭
有資料統計,在風電設備制造產業逐漸成熟之后,國外風電制造企業經過20余年的發展,迫于市場競爭壓力以及降低成本的要求,整合之勢已躍然呈現。在2001—2004年間,丹麥的Micon公司先后與Nordtank公司合并成NEG-Micon公司又收購了荷蘭Nedwind公司。2003年底,丹麥的Vestas并購了NEG-Micon成為全球最大的風電機組制造公司——新Vestas。此外,德國西門子收購了丹麥的bonus公司;西班牙Gamesa并購了MADE公司;美國的GE收購了Enron的風電部等。可見,受市場規律的調控,全球擁有20年以上歷史的生產廠家發展至今只剩3~5家。
國內市場上,2005年,我國新增風電機組592臺,新增裝機容量50.3萬千瓦。國內產品的新增市場份額中,國內產品占29.4%。其中,新疆金風的份額最大,占新增總裝機的26.4%,占國內產品的89.7%。運達占當年中國制造的4.9%,東汽占4.1%。沈工大和哈飛各占0.7%。其中,新加入風電設備制造的企業有沈工大、哈飛(哈爾濱哈飛威達風電設備公司),東方汽輪機廠。
2006年,我國新增裝機風電機組054臺,裝機容量133.7萬千瓦。其中,國內企業產品占41.3%,新疆金風占新增總裝機的33.3%,華銳占5.61%,運達占1.46%,東汽占0.67%,哈電和惠德分別占0.09%和0.07%。
2007年,一直處于調整發展狀態的風電設備市場又迎來了更多的商家參與。受市場需求的吸引,國內從事風電設備風電機組制造的企業達50余家。而且,配件制造商隊伍也在迅速擴大,不難想象,許多行業外企業在其他行業已經擁有了較大規模,并積累了一定的資金之后,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將會不可避免地將發展的眼光投向風電設備制領域,而覬覦風電設備市場已久和那些對風電設備市場容量虎視眈眈者也許不久都將會加入風電設備制造的行列。
此外,受國家提倡采用兆瓦級機組的要求,風電設備市場將展開新一輪的大容量機組的研發熱潮,在此之前的各風電設備制造商的市場占有率,已經不能成為將來市場格局變化的決定依據。
國外品牌的紛至沓來,后來者有欠冷靜與審慎的投資加入,挑戰者技術跟進的如影相隨,市場需求的升級與變化,都會沖擊風電設備市場的現有格局,可以想見,諸此種種,都將使國內市場上風電設備品牌面臨嚴峻的挑戰。
下一個市場的主導者
中水珠江規劃勘測設計有限公司的胡立偉專家指出,我國的風電設備產品在各種風資源下,不論是自主開發的產品還是引進的風電設備,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對風資源和風環境不完全適應的問題。在北方,受低溫結冰和高海拔因素的影響,風電設備元器件的損壞曾致風電設備出現居高不下的故障率;在南方,臺風過程中的極大風、強湍流和雷電曾導致風電設備出現較大面積受損的情況。對此,他呼吁,進入風電設備的制造商應有一定的科技研發投入,對風電設備應持長線產品來做,只有不斷的科研投入,才能使產品的問題盡量集中在試運期內解決,使產品盡快批量化生產。
風電設備市場競爭,目前,價格已經不能成為主導市場的決定性因素。中國風能協會吳運東副會長認為,盡管現在有幾十家企業參與風電設備制造,但是,風電設備市場的容量大,即便再多一些企業,也根本不存在競爭的問題。格局的改變,不在于企業的性質是國有、民營、合資、外商獨資,也不在于企業規模有多大、現在的技術水平有多高,最關鍵的是企業如何能把握市場。就目前來看,大部分企業都能生存。在市場上能分得一杯羹,主要還是靠制造企業對質量與技術的控制和把握。
我國“十一五”期間國家科技部將重點支持1.5兆瓦風機的產業化,使其在3年時間內達到批量生產。而下一步,還要支持2.5兆瓦以上的風機開發。對于大容量的機組來說,目前從事風電機組制造的企業幾乎站在同一技術起跑線上。而不久,3兆瓦以上的海上風電機組也將是我國一段時間內研發的重點。
因此,有專家指出,在未來幾年內,企業能否在市場上占有主導地位,關鍵的因素在于企業是否有一定的生產規模做保障,而且,就產品的性能來說,其可用率應該達到95%的國家要求,一年內可以達到2000小時的滿負荷運行的可靠性。此外,市場競爭的范圍也融入了產品的價格以及服務體系,因此,企業在提供可靠質量的前提下力降成本,并能白日做提供良好的服務體系都將成為未來市場競爭的資本。
就目前風電設備配件而言,在短時間內,企業能夠推出軸承、逆變器、齒輪箱等也將會在市場中占領一席之地。
可見,誰能擁有風電設備領域的科技人才,并能充分利用技術引進、消化以及技術合作的機會,同時在此基礎上,進行技術上的創新與突破,滿足國內風電市場大容量機組及關鍵部件的需求,誰將會在市場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并可以在風電設備制造領域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