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長期重引進,輕消化吸收再創新,片面追求技術的先進性和產量的規模化,往往造成同一類型、同等規模的項目多次重復引進,其數量之多,國別之廣,使其他國家望其項背。”在中國通用機械泵行業技術工作大會上泵業分會副理事長、蘭州理工大學流體動力與控制學院院長李仁年認為對外的技術依賴度過大,嚴重制約了我國泵行業的發展。
他認為,我國水泵制造業所面臨的買方市場只體現在某一單一領域,就國內泵類產品市場需求及銷售狀況而言,并非全部過剩或趨于飽和。高技術含量、自主創新和高質量的特殊產品還遠遠不能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尚依賴進口。
所以,在多年的技術引進后,泵行業發展的瓶頸仍是技術問題。
多方聯手方能跨越技術鴻溝
李仁年說,首先行業對研發投入長期不足,這已成為制約水泵制造業自主研發的一個主要因素。與國外知名公司相比,全行業研發資金的投入顯得微乎其微,水泵行業全年全部的研發費用,還不如國外一家大企業的科研經費多。
“通過引進國外先進制造技術縮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至今仍是我們水泵制造業技術開發升級的主要渠道。這就使得行業往往處于跟隨的位置,很難超越。”李仁年說。
由于自主設計能力薄弱,我國關鍵設備技術仍受制于人。比如現在已經開始國內制造的核電站泵產品和百萬千瓦火電站超臨界、超超臨界泵產品,其設計和關鍵的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國內水泵制造企業所承擔的大多是產品的低端加工環節。
此外,總體設計、成套能力薄弱也是制約泵行業發展的一大問題。參加中國通用機械泵行業技術工作大會的人員普遍認為,一方面我國水泵制造業在重大成套項目上,總體設計、系統集成能力薄弱,難以為用戶提供全面解決方案和交鑰匙工程;另一方面水泵制造業的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研究單位、設計機構、制造企業和應用部門的密切配合協作化大生產。然而現狀卻是具有總承包能力的企業尚未形成,科研院所、設計機構、制造企業各自獨立。如此一來,有些成套設備制造體系,在激烈的國際、國內市場競爭中逐步被跨國公司碾碎、擠垮,變為跨國公司的零部件供應商。
而應用部門缺乏購買國產水泵的主動性,嚴重打擊了水泵制造企業大力發展自主知識產權和專利產品的積極性。
李仁年強調,由于一些使用部門盲目追求國外最先進的技術裝備,根本不考慮性價比,導致國產泵產品在國內采購招標中被國外產品擊敗的例子屢見不鮮,特別是國內企業研發的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泵產品進入市場更費周折,不少國產高端泵產品已經具有相當的技術等級,但使用部門仍以各種借口拒絕使用,使國產的泵產品總有一些難以逾越的鴻溝。
為此,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企業是水泵行業最為緊迫的任務。李仁年說,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但要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就必須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多方的科技力量,有效調動行業內的優勢資源,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行業創新體系。
搶抓機遇力促技術提升
李仁年說,現在市場對泵的需求很大,而很多國家大型工程項目也都有國產化的要求,這就為企業產品升級提供了應用市場,企業要抓住這一機遇,提高自己的產品檔次。
比如僅就電力工業而言,“十一五”頭3年,電力工業的年增長達到80%左右,而今后幾年電力用泵市場還會呈現一個穩定增長的勢頭。如火電將以60萬~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為主打機型,需要設備進一步向高參數、大流量、低污染和多品種發展,每套機組需各類泵產品120臺套;核電新建60萬~100萬千瓦核電機組約60套以上,每套60萬~100萬千瓦核電機組需各種泵約400多臺(套),總計需要2.4萬臺(套)泵類產品。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來行業也涌現了一批自主創新型企業,他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其中沈鼓集團核電公司、重慶水泵廠有限公司、上海阿波羅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業相繼開發了百萬千瓦級核電站上充泵、混凝土蝸殼海水循環泵,輔助給水電動泵等世界級泵類產品。目前為超臨界、超超臨界火電機組配套的鍋爐給水泵、凝結水泵等產品已經批量試生產和投入運行。在60萬千瓦核電機組核二、三級配套產品實現國產化的基礎上,百萬千瓦機組配套用的泵產品也部分實現了國產化。
在大會上,與會人員還參與了水泵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討論,認為未來幾年,中國水泵制造業自主創新的基本原則是:自主創新,消化吸收,提升等級,率先發展。
“十二五”的重點任務是開展核電關鍵設備技術研究,主要開展AP1000型核主泵關鍵技術,二代加技術1000型核主泵,核二級、核三級泵以及百萬千瓦壓水堆核用泵關鍵技術研究。在石油化工領域,開展百萬噸DTA裝置用泵,高壓小流量泵,耐腐蝕流程泵等技術研究。同時還要開展泵類產品節能激勵研究,通過對泵產品內部介質流動的理論研究和介質溫度及黏度對流道設計的特性要求機理研究,為不同用戶設計并提供各具特色的節能型泵類產品。
要達到的目標是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備,運轉高效,支撐有力的國家水泵制造技術創新體系,促使中國水泵制造業科技實力早日進入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