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完全履行我國政府在去年哥本哈根會議前對國際社會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15%的承諾,風力發電需達到3000億千瓦時,那么風電裝機就要達到1.5億~2億千瓦,因此2015年就要達到9000萬千瓦。未來十年,每年平均新增1200萬千瓦裝機容量較為合適。”在日前新能源產業基地發展與跨國企業CEO張北論壇上,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表示。
今年4月,我國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已經啟動。業內人士普遍擔心,在陸上風電設備制造領域“產能過剩”現象仍未消退的背景下,海上風電項目的啟動或將為風電設備行業帶來又一輪投資熱潮。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鳳起強調,海上風能技術需要進一步發展。盡管海上風能的質量可能比陸上風能好50%,但是目前海上風能建設投資成本可能達到陸上的2倍,預計到2050年成本會下降38%。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分析,海上風力發電設備由于洋流、地質、腐蝕等多方面影響,與陸上風機在性能、安全穩定性參數上都有不同,但周鳳起直言:“國內的海上風電設備只是陸上風機的‘海洋化’。”
國電能源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周原冰表示,目前風電并網難的問題還沒得到解決,這一方面是由于風電發展缺少統一規劃,風電開發規劃與電網規劃不配套;在電網建設中,存在整體滯后于電源建設的現象,尤其是“三北”等風電集中開發地區處于電網末梢,電網結構較為薄弱,跨區電網互聯規模小,制約了大規模風電的送出與消納。
“另一方面,并網并不是電網公司、電網企業設定的難題,不像表面呈現的那樣簡單,而是由于技術水平、發展速度以及現有客觀條件的制約等因素而產生的難題和挑戰。”他說。
周鳳起認為,由于海上風力發電設備制造技術目前并不成熟,如果來不及做足夠的技術準備,就要展開大規模推廣,出現問題后會很難解決。所以要處理好“快”和“好”的問題,要做好充分的技術準備,應該成為我們首先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