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再制造領域的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濱士在工業與信息化部主辦的全國再制造專題會議上提出,我國的裝備運行損失十分驚人,再制造勢在必行。目前,全國役齡10年以上的機床超過200萬臺,80%的在役工程機械超過保質期。再制造的環境效益、資源效益、社會效益十分巨大。
再制造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目前已經被公認為是節約能源與原材料的綠色生產方式。如何讓該技術在我國的生產實踐中發揮更大作用,形成一個新的產業,在建設節能型社會的今天顯得尤其重要。
變廢為寶 節能減排
“對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資源的合理利用和能源的節約來說,再制造越來越重要。”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秘書長王瑞剛對記者說,“廢棄設備已成為社會問題,這個企業丟棄一臺機床,那個企業丟棄一臺機器,成為社會垃圾。鋼鐵、塑料、有色金屬、玻璃各種材料都有,回收都成為問題。同時,制造新機器又要使用大量的新鋼鐵,會再次消耗更多的材料、能源。”
再制造一般是指把到達使用壽命的產品通過修復和技術改造使其達到甚至超過原型產品性能的加工過程,再制造的對象既可以是設備、系統、設施,也可以是其零部件。“再制造是一個非常完整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下,我們不等這個設備報廢,就有計劃、有目的地送到指定的再制造中心,不讓其成為垃圾。”王瑞剛介紹說,“尤其在機械制造領域,考慮到各個部件的可拆卸性、可回收性,有意識地把有些不同種類、不同金屬構成的零部件用特殊方法進行安裝,以至于某個零部件出現問題的時候,能夠非常簡單方便地更換,這樣就可以節省很多時間、手續……。再制造對于整個社會資源的合理利用將做出非常大的貢獻。
再制造活動不僅可以使企業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同時能夠帶來較好的社會效益。”
全國兩會期間,很多代表建言,發展再制造產業,修廢利舊,變廢為寶,是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的重要舉措之一。“就汽車變速器而言,法士特目前有200萬臺的保有量。按照10%的更新速度,每年有20萬臺報廢。一臺變速器從原材料到生產制造需要
助漲企業利潤
“機床綠色再制造成套技術研究與應用工程”的主要參與者重慶大學
2009年底,工業與信息化部繼2008年推出0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企業后,又公布了包括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重慶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內的35家企業和產業集聚區為第一批機電產品再制造試點單位,范圍涉及工程機械、機床、礦采機械、鐵路機車裝備、船舶等行業。
據了解,再制造在美國已是擁有60余年歷史的企業業務,工程機械制造巨頭卡特彼勒公司自上世紀70年代就成功地找到了再制造技術與其獨有商業模式之間的契合點。
技術成熟的歐美國家,一臺再制造的汽車發動機成本僅相當于新產品的1/3左右。由于經濟效益明顯,幾乎每一家知名的汽車制造商,包括大眾、通用在內,都將再制造技術納入其售后服務系統中。
亟待突破發展瓶頸
將再制造業務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需要多重因素的支撐,我國再制造業務遲遲沒有在企業中大面積推廣,有歷史原因,也有主觀原因。王瑞剛認為,國內的企業不同于國外的企業,研究能力弱一些,而大學和研究所搞的研究距離工廠的實際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不能馬上用于實踐,因此造成了產學研脫節,這是歷史原因;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再制造需要資金的投入單靠企業很難快速發展,需要國家出臺一定的政策進行引導、扶持。參加全國兩會的再制造試點企業代表也公認,再制造業在國內剛剛起步,其發展還需要加強專利技術研發能力和制定相應的標準規范,也呼吁國家政策大力扶植。另外,制約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消費觀念和產品質量問題也亟待解決。
據悉,國外再制造領域的領軍企業均通過了嚴格的ISO和QS9000認證,再制造產品在推廣中受到規范的市場管制。“再制造產品不是簡單粗糙的二手品。”李大開表示,再制造要實現產業化還要制定一系列的再制造標準體系,比如再制造產品技術標準、廢舊產品檢測與評價技術標準、再制造產品質量標準和再制造管理標準等。
另據報道,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巡視員何炳光稱,國家發改委作為全國循環經濟的綜合管理部門,正在按照國務院的要求,會同有關部門推進國家再制造產業的發展。“我們正在起草關于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并計劃會同有關部門聯合發布,以推動全國再制造產業健康、有序、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