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工業“十二五”規劃研究編制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專職副理事長魏昭峰21日透露,“十二五”期間,全國電力工業投資將達5.3萬億元,比“十一五”增長68%。
魏昭峰是在中電聯召開的《電力工業“十二五”規劃研究報告》(簡稱《報告》)成果新聞通氣會做上述表示的。該《報告》由國務院研究室相關部門領導擔綱、由中電聯牽頭組織兩大電網公司和五大發電集團以及中核總、國核技、中廣核、三峽集團、神華集團等相關單位的院士和專家共同研究編制。
《報告》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測算分析認為,我國煤電基地煤電機組發電成本最低;核電發電成本其次,略低于負荷中心煤電機組發電成本;目前水電發電成本較低,考慮水電保護生態環境、安置移民等方面投資增加及輸電費用提高等因素,水電成本接近或略高于負荷中心煤電成本;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天然氣等發電成本遠高于煤電、核電和水電“由此出發,我們確定‘十二五’以及未來長遠電力投資發展戰略。”魏昭峰說,“在電源發展上,堅持優先開發水電、優化發展煤電、大力發展核電、積極推進新能源發電、適度發展天然氣集中發電、因地制宜發展分布式發電的方針;在電網發展上,加快推進堅強智能電網建設。”
按照規劃,“十二五”期間電源投資約為2.75萬億元,占全部電力投資的52%。2015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0.37億千瓦左右,年均增長8.5%。其中,水電為2.84億千瓦,抽水蓄能4100萬千瓦,煤電9.33億千瓦,核電4300萬千瓦,天然氣發電3000萬千瓦,風電1億千瓦,太陽能發電200萬千瓦,生物質能發電及其他300萬千瓦。
“十二五”規劃電網投資約2.55萬億元,占電力總投資的48%。2015年全國將形成以華北、華東、華中特高壓電網為核心的“三縱三橫”主網架。錫盟、蒙西、張北、陜北能源基地通過三個縱向特高壓交流通道向華北、華東、華中地區送電,北部煤電、西南水電通過三個橫向特高壓交流通道向華北、華中和長三角特高壓環網送電。
“這意味著,到‘十二五’末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總規模將達到4.74億千瓦,占總裝機的比重為33%,比2010年提高6.3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發電可替代化石能源5億噸標煤,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1.9%左右。”魏昭峰說,與2010年相比,2015年電力工業每年節約標煤2.64億噸,減排二氧化碳6.55億噸,減排二氧化硫565萬噸,減排氮氧化物248萬噸。電力工業在“十二五”期間將帶動社會總產出年均增加2.8萬億元左右,每年提供就業崗位270萬個左右。
《報告》稱,按照電價改革的方向,在考慮煤價上漲、彌補歷史欠賬和電力企業凈資產收益率8%的條件下,2015年全國平均銷售電價應為710.0元/千千瓦時,比2010年上漲02.7元/千千瓦時,增長25.2%、年均增長4.6%。
青藏交直流聯網工程基礎施工完成
12月22日,我國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青藏交直流聯網工程攻克青藏高原冬季凍土基礎施工難題,全線2361基塔基澆筑完畢。這為工程早日竣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青藏交直流聯網工程建設總指揮部介紹,總投資達432億元的青藏聯網工程是迄今為止在世界上最高海拔地區建設的規模最大的輸電工程。
青藏聯網工程全線1038公里,挑戰沿線海拔最高、施工凍土區最長的“兩個世界之最”,同時還要攻克高原生理健康保障難、高原生態環境極其脆弱、高原高寒地區凍土基礎施工難、高海拔過電壓與絕緣配合及設備研制難等四大施工難題和技術難題。
為盡量減少對沼澤濕地和凍土的擾動,保護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國家電網公司選擇在冬季嚴寒氣候條件下進行凍土樁基施工,并制定了完備的工程施工組織、技術指導、環保水保和醫療后勤保障措施。
為保障參建人員生命健康,承擔全線醫療保障任務的武警水電二總隊在沿線建立了41個醫院和衛生所,平均30公里有一座“生命綠洲”,共有320多名醫務人員為工程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青藏聯網后,西藏電網孤網運行歷史將結束,同時隨著國家電網的延伸互動,能源集聚效應將更為明顯。資源利用結構的優化完善,將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十一五”期間我國電力工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第五屆理事會第二次常務理事會議12月20日在北京召開。
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總結中電聯第五屆理事會2010年的工作,聽取電力工業“十二五”規劃研究情況的報告以及關于中電聯2010年度預算執行情況和2011年度預算草案的報告,審議有關議案,研究部署中電聯明年的各項工作。
會議指出,“十一五”期間,我國電力工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一是電力供應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保持了較快發展,電力工業在電價調整不到位、火電行業虧損的情況下,以大局為重,加快電力建設,發電裝機容量從2005年底的5.17億千瓦增加到2010年底約9.5億千瓦,年均增長8000多萬千瓦。電網方面,建成了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和±800千伏特高壓直流示范工程,電力供應能力總體較為充裕,全面支撐了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約10.5%做出了重大貢獻。我國電力工業正從大機組、超高壓、西電東送、全國聯網的發展階段,向綠色發電、特高壓、智能電網的發展新階段轉變。
二是電源結構和布局進一步優化。“十一五”以來,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得到快速發展,大力發展核電也得到共識,“上大壓小”關停小火電機組的力度空前,使電源結構和布局得到進一步優化。在2009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8.74億千瓦中,煤電占總容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72.8%,下降到2009年的68.5%;風電裝機容量連年翻倍增長,水電裝機容量、核電在建規模均居世界第一位,包括水電、核電以及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在內的綠色發電裝機容量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24.2%,上升到2009年的25.6%。火電機組平均單機容量穩步提高。2009年底,全國3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比重達到65.2%,建成投產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機組21臺,成為世界擁有超超臨界機組最多的國家,火電平均單機容量由2005年的5.68萬千瓦提高到2009年的10.31萬千瓦。電源布局進一步優化。西部和北部能源基地建設進一步加快,東部沿海地區發電裝機增速下降。“十一五”前四年,能源資源豐富的西北、華中、華北地區的裝機容量分別增長了63%、45%、42%,華東地區增長24%,電源地區布局更加合理。
三是電網優化配置資源能力明顯提高。特高壓、跨大區電網、區域和省級電網主網架、城鄉配電網建設統籌推進,電網結構得到改善,電網資源配置能力不足和“卡脖子”問題得到緩解,電網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不斷提高。跨大區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明顯提高。“十一五”期間,建設和投產了一批跨區電網工程。特高壓交直流輸電取得重大突破,晉東南~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順利投產,云廣、向上特高壓直流工程建成投產,錦屏~蘇南特高壓直流工程全面開工建設。2009年底,全國跨區電力交換能力超過2500萬千瓦,全年跨區交易電量1213億千瓦時,比2005年增長51.1%。各網省主網架結構得到加強與完善,供電能力大大增強。通過加快城鄉電網建設和改造,城鄉電網供電能力顯著增強,供電可靠率大大提高。城市和農村用戶供電可靠率分別從2005年的99.766%和99.393%提高到2009年的99.896%和99.694%。
四是節能減排成效顯著。通過結構調整,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強技術改造和科學管理,節能減排效果顯著。“十一五”前四年,依靠電源結構調整和能效提高,累計節約3.91億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69億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837萬噸。供電煤耗進一步下降。2009年平均供電煤耗較2005年下降30克/千瓦時,達到340克/千瓦時,提前完成了“十一五”355克/千瓦時的目標,位居世界先進水平之列。線損顯著下降。2009年全國電網線損率6.72%,比2005年下降了0.49個百分點,累計節約電量399億千瓦時。二氧化硫總量控制任務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目標,單位發電量污染物排放量、耗水量等均顯著下降。
五是電力技術裝備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十一五”以來,我國發電技術取得了巨大進步和突破,在機組容量、參數、效率、環保性能、節水等技術指標上不斷突破和提高。超超臨界機組推廣應用,大型空冷、循環流化床、脫硫脫硝等先進技術逐步推廣。核電技術裝備自主化不斷實現重大突破,第三代核電站已開工建設。70萬千瓦級水電機組實現國產化,大壩施工、大型水電機組的設計、制造、安裝和運行等技術走在了世界前列。風電、太陽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通過引進和吸收得到進一步提高。特高壓多項關鍵技術和設備制造上取得重大突破并實際應用,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以先進電力電子技術為基礎的直流輸電、靈活交流輸電技術裝備實現國產化,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