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根據《規劃》目標,“十二五”期間,我國要突破海洋深水勘探、鉆井等裝備核心技術,大力發展海洋油氣開發裝備,促進產業體系化和規模化發展。對此,鄭武分析指出,移動鉆井平臺的利用率直接反映了當前海洋油氣開采的繁榮程度,全球自升式平臺的實際利用率自2010年底以來呈現明顯上升趨勢。
關于發揮行業網站作用、
推進行業信息工作的通知
大飛機、大船、“蛟龍”深潛器、北斗衛星、天宮一號……“十二五”期間,在有關政策措施的大力扶持下,“中國制造”在“上天下海”等領域的發展有望取得更大突破。
記者日前獨家獲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已進入征求意見階段,其中明確,海洋工程裝備發展目標為國內市場滿足率60%以上,較以往大幅增長。另外,《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也已在征求意見階段,有望在10月前出臺,將對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據有關研究預測,目前國際海洋工程裝備市場容量每年約為400億到500億美元。在我國,伴隨著對海上油氣等資源的開發投入,預計未來5年海洋工程設備市場規模每年都將超過500億美元(約3000億元人民幣)。巨大的市場為相關企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高端裝備制造鎖定5大產業
在《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航空、衛星、高鐵、海洋工程、智能制造裝備5大產業作為高端裝備制造業,相關發展目標被分別加以明確。
“加快培育和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是建設裝備制造強國、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司長張相木認為。
張相木此前向媒體表示,計劃到2015年,我國高端裝備的銷售產值占裝備制造業的比例達到20%以上,力爭通過10年左右的努力,使高端裝備制造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銷售產值占裝備制造業的比例達到30%以上,高端裝備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25%。
就最新消息來看,高端裝備制造業作為國家戰略重鎮,其“十二五”規劃的目標要更遠大些。其中,海洋工程裝備國內市場滿足率將提升至60%以上,國際市場份額提高到20%。
“高端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高端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具有技術密集、附加值高、成長空間大、帶動作用強等突出特點,是裝備制造業的高端部分,是產業鏈中的核心環節。”張相木表示,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水平是衡量國家現代化程度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目前,雖然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裝備制造大國,但還不是裝備制造強國。
對此,業內專家直言,目前我國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急需的大量高端裝備基本依賴進口,開發高端裝備核心技術能力不足,基礎配套件發展滯后,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既是時代機遇,也是現實挑戰。
“核心技術是錢買不來的,也是市場換不來的,必須靠我們自力更生。”高端裝備領域的一位央企老總向記者直言,為掌握核心技術,作為企業必須舍得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給予長期穩定的政策支持。
據記者了解,航空、衛星、高鐵、海洋工程、智能制造裝備均被納入國家戰略層面,并將有針對各自特點的相關支持政策出臺。
海洋工程裝備發展重點明確
21世紀是屬于海洋的世紀。僅以石油資源為例,中國海洋石油平均探明率僅為12%,海洋天然氣探明率僅為10%,隨著中國能源消耗的日益增長,對外依存度逐漸提高,海洋這個“聚寶盆”的重要性日益突顯。
值得關注的是,海洋工程裝備作為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已被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范疇,而且還有專項規劃。據悉,目前工信部牽頭,正在研究制定《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其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的子規劃之一,也已經在征求意見。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李東表示,爭取《規劃》早日頒布實施。
根據《規劃》目標,“十二五”期間,我國要突破海洋深水勘探、鉆井等裝備核心技術,大力發展海洋油氣開發裝備,促進產業體系化和規模化發展。
記者還注意到,近日工信部、發改委就《規劃》召開征求意見會,與會專家普遍認同《規劃》所提出的發展思路和重點,專家們認為,“《規劃》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和很強的指導意義。”
《規劃》提出,“面向國內外海洋資源開發的重大需求,以提高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為核心,以突破深海裝備關鍵技術為重點,有步驟、有層次地推進各類海洋資源開發裝備的產業化,不斷完善產業鏈”的發展思路。
與此同時,要堅持“面向需求、突出重點,總包牽引、專業發展,合理布局、完善體系,依托骨干、培育品牌,著眼長遠、增強儲備”的發展原則。《規劃》還提出了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海洋工程裝備未來發展重點也基本圈定。
張相木透露,海洋工程裝備要面向國內外海洋資源開發的重大需求,以海洋油氣開發裝備為主要突破口,大力發展海洋礦產資源開發裝備制造業。圍繞勘探、開發、生產、加工、儲運以及海上作業與輔助服務等環節的需求,重點發展大型海上浮式結構物、水下系統和作業裝備等海洋工程裝備及其關鍵設備與系統,掌握核心關鍵設計建造技術,提高總承包能力和專業化分包能力。
海工裝備市場空間巨大
今年7月26日6點17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成功下潛至5057米水深,突破5000米水深大關。這表明我國載人深潛技術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將為我國海洋資源探索奠定堅實基礎,并為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的發展打開更廣闊的空間。
“雖然目前整個船舶市場不景氣,但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卻是前途遠大,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中國船舶工業綜合技術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包張靜說。
對此,國信證券研究員鄭武在有關研報中分析說,“海洋石油占全球石油總產量的比例不斷提高,待開發的海洋油氣田數量遠遠超過正在建設的油氣田,故需要更加龐大的鉆井平臺保有量,以支撐不斷擴大的開發規模。預計全球海洋工程裝備每年全球市場容量超過1000億美元,并將長期保持增長。”
另外,“我國30%以上的自升式平臺已經超過30年船齡,由此產生安全隱患和鉆井效率低的弊端,未來更新需求將逐步增加。鉆井船在超深水領域比半潛式更有優勢,未來占平臺總量的比例將提升,對半潛式平臺形成一定的替代。”
鄭武分析認為,“十二五”期間國際國內市場機會眾多,而我國海洋工程領域相關企業逐步具備了基礎設計能力,并能夠以總包形式制造先進的超深水鉆井船,國際市場地位不斷增強。
他進一步分析,雖然我國海洋工程企業與韓國、新加坡企業相比,在項目管理、制造工藝、關鍵設備配套等方面仍有差距。但目前韓國、新加坡企業在手訂單十分飽滿,2013年訂單數量接近2007~2008年頂峰水平,產能趨緊,“這有利于后續海洋工程訂單轉移到中國。”
另有消息稱,國內部分石油企業已獲準于“十二五”期間在中國的近海大陸架和大陸坡再建設5000萬噸石油產能,此舉帶動的海洋工程裝備總投資將超過2500億元。中集集團、中國船舶、振華重工等在內的眾多企業有望從中分得一杯羹。
全球平臺利用率呈上升勢頭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目前全球經濟復蘇面臨諸多變數、船市整體相對低迷的雙重壓力之下,海上鉆井平臺利用率仍呈上升之勢。
據統計,截至7月29日全球海上鉆井平臺利用率為78.7%,略有上升。具體來看,7月全球主要海上鉆井設備的利用率(鉆井駁船80%、鉆井船74.6%、自升式76.2%、半潛式85.1%、鉆井輔助船82.1%),與6月份相比,除鉆井駁船外均有上升。
“西北歐自升式船隊使用率已連續7個月上升,目前在95%左右。中等水深半潛式船隊利用率在連續6個月持平后,本月有所上升。全球對于深水鉆井平臺的需求依然強勁,船隊利用率超過95%。”安信證券張仲杰說。
記者注意到,6月海洋工程船市場新增訂單為8.13萬總噸、22艘;分別較5月份的4萬總噸、10艘大增一倍多,足見市場的熱度。
對此,鄭武分析指出,移動鉆井平臺的利用率直接反映了當前海洋油氣開采的繁榮程度,全球自升式平臺的實際利用率自2010年底以來呈現明顯上升趨勢。
中船集團有關負責人也直言,近年來各國加大了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力度,掀起海洋工程裝備建設的高潮。浮式生產儲油船(FPSO)、自升式鉆井平臺、半潛式鉆井平臺等高端海工裝備市場需求火爆。我國船舶企業也緊跟市場變化,加大了海工裝備的開發建造力度,并逐步獲得國際市場認可,國際訂單開始增加。
根據ODS統計,截至2011年4月,中國共建造完成移動式鉆井平臺26座,其中有7座的客戶是海外客戶。
2011年5月底,由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自主設計建造的、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正式命名交付。該平臺投資額為60億元,是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工裝備“重器”,可滿足在世界各海域作業要求,是目前世界海洋工程裝備市場上技術要求最高、難度最大的產品。
幾乎與此同時,從巴西海域傳來消息:由大連船舶重工建造的國內首座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已經正式投入油井鉆探作業,經過實踐檢驗,其技術性能完全達到設計標準。
“目前中國企業共有31座移動平臺在手訂單,其中自升式平臺14座、半潛式9座、鉆井船5條,分別占全球訂單總量的21%、33%和10%,另有3座為輔助平臺。所有在手訂單中,預計只有7~11座的所有者為國內企業,表明中國企業逐步為國際市場所接受。”鄭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