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電線電纜行業洗牌一直持續不斷。其結局已由國有企業民營化走向中外合資化或者外商獨資化。
全國電線電纜行業大規模整合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此時的特點是“國退民進”,一批實力強勁的民營企業快速發展壯大,原來號稱“國家隊”的國有企業紛紛敗陣。其結果是以上海電纜、沈陽電纜等為代表的大部分國有企業退出歷史舞臺,民營企業成為中國電線電纜行業的主導力量。
近年來,又開始了第二波整合。這次競爭整合,主要發生在民營企業群體內部,公開提出的競爭理念是“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
筆者認為,這兩波整合的特點大不相同。第一波整合,沒有傷及行業“筋骨”。只是涉及國有企業和政府有關部門,相對來講進行的比較順利。原來的大型企業垮了,原有的響亮品牌沒了,除了帶來社會相關人士的遺憾外,并沒有對電纜行業造成過多的影響。業內人士將此現象看做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留下的只是對倒閉企業的“一聲嘆息”。
而第二波整合,要相對殘酷得多,好似是“同根兄弟”間的“弱肉強食”。不可否認,民營企業規模不管是大是小,都是民營老板艱苦創業、頑強打拼的結果。當他們要去和那些發家經歷與自己差不多的“同根兄弟”殘酷爭斗時,自有一番感慨,但卻不乏大群“法人”在這個舞臺上表演著“弱肉強食”的劇目。
第三波整合或許更加慘烈,因為是“與狼共舞”。中國巨大的電纜市場吸引著外商的眼球,外資企業由隔岸觀火到強勢進入。隨著外資陸續進入中國線纜行業,無疑加劇了行業競爭的慘烈。
目前,國內幾千家本土線纜企業圍繞利潤不足20%的中低端市場激烈競爭,而只有約30家的大集團卻在“獨享”利潤高達80%的高端市場。事實上,即使在低端市場,本土品牌也活得并不舒服,一些企業為搶占市場份額,競相降低生產成本,導致產品存在巨大安全隱患;有些企業“為銅所困”,幾乎沒有利潤空間。
無疑,中國電線電纜行業成就電纜強國的征途滿地荊棘。不過,國人仍然希望全國電線電纜行業團結一致,勵精圖治,創造出自己的品牌,與外資企業爭一番高低。目前企業最需要的也許并不是埋頭苦干的行動,而應是仰起頭來反思企業發展戰略,及時調整企業發展思路,從而推動企業創新提高。
創造了太多奇跡的中國電纜企業并不害怕競爭,也許,只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一定會出現眾多有實力抗衡國外電纜巨頭的民族企業,真正使中國電纜行業自立于世界電纜行業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