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這個問題究竟有多嚴重呢?我國目前正在著力發展新能源經濟、芯片研究、藥物研發等,而這些領域的科研工作對于科研儀器的需求量非常大,并且對于儀器的性能也有很高的要求。在這個背景下,盡管仍然存在不少滿足需求的國產科研儀器,但是僧多粥少,許多時候我們只能求助于進口產品,而這也使得我們在許多細節上收到了限制。并且這種限制并非只停留在科研領域,許多我們熟悉的領域也受到了影響,比如和芯片發展聯系緊密的手機行業。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因為國產儀器不夠努力或是行業內崇洋媚外嗎?肯定也不是,雖然確實存在眼高手低的企業只愿意接受進口產品,但是絕大多數企業還是愿意支持國產儀器的,并且許多國產儀器品牌也在逐漸的崛起,發展起來,但是就高端儀器領域,這種發展是很難突破時間劃的技術鴻溝的。
盡管我國科學儀器的發展起步并不晚,但是早期缺乏經濟上的投入,加上一系列外在因素的影響,直到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才真正意義上開始大力發展儀器行業,而科學儀器的研發就像是一場馬拉松,你起步晚了,想要追上先前部隊,就要花更多的經歷、更多的投入,然后在一段并不算短的時間內,長期追趕,才能慢慢跟上。
與國外那些起步早、發展穩定的儀器企業對比,我們缺乏用戶基礎,這會直接影響到市場號召力;我們缺乏經驗,這會直接影響到產品的設計以及創新;我們缺乏基礎設施建設,這會直接影響用戶使用過程中產品的適配性、通用性需求以及售后維護。
不僅如此,由于實際的發展歷史短,許多短期快速推進儀器發展的通病也隨之出現。例如在整個國產儀器市場中,出現了大量的濫竽充數的企業,他們用便宜的零部件造低端的產品,卻做著天花亂墜的宣傳,將很大一批缺乏選購經驗的新用戶,送進一個“國產儀器等于粗制濫造、體驗差”的誤區,于是新用戶吸引不進來,老用戶又有自己固定的品牌喜好,整個市場發展便受限了。
所以,國產儀器想要真正地實現“突圍”,問題的幾個關鍵還是在耐心、細心兩方面,先改變市場,再擴展市場。一方面,整個市場應該堅持以自主發展為主要方向,可以借鑒國際品牌,也可以使用進口零部件設計產品,但是不應該把這個作為自身發展的唯一方向,要將這個借鑒的過程作為一個參照學習的過程,作為目標,最終用自主研發實現技術上的突破。
另一方面要穩固市場純度,對于那些以劣質產品謀取利益的企業,應該單獨拎出來,讓他們的產品與國產的那些精品有明確的區分,讓消費者知道那些可以代表國產實力,哪些只是“圖一樂”,這樣才能把市場形象維持好。除了這兩方面以外,還要明確發展是個長期過程,避免拔苗助長或者殺雞取卵的行為出現。科學儀器的研發是馬拉松,雖然我們落后了一些,但是誰能率先沖過終點仍是未知數。來源:儀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