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懂市場“弦外音”
偶然之中有必然。這是辯證法。
近段時間,因為國內消費者搶購日本產電飯煲、馬桶蓋等,引發網上網下持續不斷熱議,也讓不少國內企業感到尷尬:何以如此不受家門口的消費者待見?漂洋過海去買奢侈品也罷了,馬桶蓋、電飯煲這樣的日用產品竟也如此。
消費者用腳投票,這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事實上,同樣的熱情也曾經投射在國產商品上。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其時,盡管囊中羞澀,對于“鳳凰”、“永久”等國產名牌,國人也一度有著“一朝擁有,天長地久”的消費熱情。所不同的是,彼時正值“短缺經濟”時代,市場供應極度乏力,以至于并不強大的需求也盡顯強勢。而今時,多個產業產能飽和,市場供應極大豐富。
這樣比較是有意義的。可以讓我們更清晰看到,一旦拉長歷史坐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需態勢或有不同,但有一點是改革開放以來始終沒有發生改變的,那就是:消費者對更好產品的追求是永恒的,這種需求與購買力正相關,或抑制一時,但終究相互匹配。某種意義上,這種追求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
既如此,日本電飯煲、馬桶蓋的走紅,就不再難以理解,更無需用非市場經濟的理由去解釋。這就是市場經濟的常識和常態:消費需求一旦在本地市場得不到滿足,就會通過其他合法渠道去自我滿足。如果不是這樣,許多事情都會變得無法理解,比如,為什么會發生國際貿易?
但這還只是其一。
真正的問題在于:為什么是“現在”?“馬桶蓋”也好,“電飯煲”也好,還包括此前海外代購中那些熱銷的歐美日產品,為什么是在這幾年國內消費者對好產品的需求達到了如此程度?
當然并非偶然。筆者認為,所有這些傳遞出一個共同的強烈信號:中國經濟已經到了實質性轉型的階段,這將是一個由消費升級驅動供給轉型的新成長時代。在這個新時代,最具深遠意義的大事件就是——中等收入群體的真正崛起,他們將成為引領消費市場的主導性力量。
這將是一個有著世界級意義的偉大變化。如果說,過去30年,中國成為了世界級的工廠。那么,在新的30年中,中國將成為世界級的市場。這種變化,既是市場體量的大擴容,也將是一個產業資本和財富重新分配的過程。換言之,這是全世界企業的大機會。
近水樓臺先得月。面對“家門口”的市場巨變,對包括浙商在內的中國制造業的企業家而言,短期看也許挑戰多多,中長期看則必然是歷史性的成長機遇。那些抓住了機遇、拿出了好產品的企業,將在這一過程中成長為世界級企業,猶如今天歐美日發達國家的一流企業。
分享這一機遇,浙江企業有理由走在前面。浙江是外貿大省,過去這些年,從OEM(代工)到ODM(設計加工)乃至自主品牌起步,大量浙江企業通過對歐美日的出口訓練,打下了比較扎實的制造基礎,實際上已經具備了好產品供給能力。只是因為過去出口為主甚至純出口,國內消費者無緣認識這些企業以及他們的好產品。比如,在今年的“華交會”上,本報記者觀察到的一些浙江企業,他們拿出的產品,從設計水平到細節制造,都已經具備了滿足國內市場消費升級的供給能力。
當然,也有一種長期以來的認識:出口和內銷是不一樣的。出口相對單純,管好制造環節就行。內銷則復雜很多,且不論市場誠信度的差異,僅營銷成本一項就讓一般企業難以承受。但是,這種觀點,如果說在10年前還有較強現實支撐的話,現在卻已經日漸站不住腳。越來越清晰的現實是,隨著中國經濟國際化程度的提升,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的差異在不斷被抹平,再用兩個市場的眼光來看待國內外市場的差異,已經越來越不合時宜。事實上,有心者不妨去觀察下,就在過去這十年,國內崛起了多少從純出口到內外貿并舉的企業。
還值得一提的變化是,與十年前相比,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大增加了浙江企業把“制造力”變現為自主“好產品”的可能性。小米的經典案例已經眾人皆知。在慈溪,記者也曾經采訪過一家本地電商企業,其商業模式就是:與慈溪有實力的制造企業聯合,幫助這些企業通過電商舞臺打造自有品牌、拓展內需市場。
機遇近在咫尺,但絕非觸手可及。在已經上演的中國市場消費升級盛宴中,誰將成為分享者,誰會成為失落者?在筆者看來,這是當下浙商必須認真琢磨的存亡問題。筆者愿意在這里重溫20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新常態特征做出的一段重要論述: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而循著這一思路邏輯,再去審視去年浙江省打造“浙江制造”統一品牌的戰略,其意義也就不言而喻了。
市場在變,消費者在變,你做好準備了嗎?(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