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聯合基金成立 助推產業自主研發
長久以來,中國汽車工業的自主研發與創新能力都被認為與全球第一汽車產銷大國的地位不相匹配,而這種實力與市場規模之間的錯位,無疑影響了自主品牌車企的競爭力,拖累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為彌補我國汽車產業在基礎研究領域的不足,縮小在核心技術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一汽、東風、上汽、長安、廣汽、華晨、江淮和重汽8家整車企業共同設立了“中國汽車產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以下簡稱“汽車聯合基金”)。
4月7日,中國汽車產業創新聯合基金座談會暨簽字儀式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在會上表示,汽車聯合基金的設立,標志著中國汽車產業的研究開發史正式掀開了新的一頁。
各方協同合作 加強基礎研究
當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等出席座談會和簽約儀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高瑞平和中汽協常務副會長董揚以及8家汽車企業法定代表人分別代表各方在協議書上簽字。來自科技部、工信部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和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等行業組織的領導以及科研院所、高校代表也參加了座談并見證協議簽署。
協議書就聯合基金設立的原則、經費的投入與管理、項目的實施與管理和研究成果及其知識產權等內容進行了約定。
董揚在會上坦言,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過一輩輩汽車人的不懈努力,作為我國重要經濟支柱產業的汽車工業實現了快速發展。200年,我國汽車產銷量雙雙突破2300萬輛,創全球歷史新高,連續五年蟬聯世界第一。
然而,隨著全球汽車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國汽車產業整體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日益凸顯,尤其是在一些核心技術領域,我國整體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一定差距。這種研發與創新能力的短板將嚴重影響未來中國汽車企業的競爭力,因此,政府和汽車業界對此都形成了共識,大力發展我國汽車產業的基礎研究刻不容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國內8家整車企業設立汽車聯合基金的初衷,正是為了在充分發揮科學基金導向作用的基礎上,聯合我國汽車企業的力量,促進產學研用的緊密結合,吸引和調動社會科技資源開展我國汽車行業、尤其是設計研發領域的重大基礎研究工作,更好地推動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據悉,汽車聯合基金計劃在今后5年內投入經費1.95億元,面向全國、公平競爭,資助與我國汽車產品電動化、輕量化和智能化/信息化等方向相關的、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的基礎研究工作。
官產學研結合 知識產權共享
毫不夸張地說,自主研發與創新一直是中國汽車行業的心頭之痛。尤其是近幾年中國汽車市場高速增長以來,外國車企不斷涌入掘金,合資品牌與自主品牌的競爭已經達到白熱化階段,雙方的技術與實力差距也愈加明顯地反映在市場形勢中。
200年的自主品牌汽車市場份額“十二連降”,不僅讓中國汽車工業面上無光,也促使整個社會開始深刻意識到研發與創新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從去年豪車國產化引發的中國汽車制造實力的爭議,到新能源汽車行業“彎道超車”的宏偉藍圖,再到最近“自主品牌”改名“中國品牌”力圖崛起的豪言壯語,其背后貫穿的核心訴求都是汽車工業設計研發與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不過,從人類文明發展史的經驗可以看出,任何前沿科技的創新突破都是建立在數學、物理等自然科學基礎學科的進步之上,汽車工業也同樣如此。設計研發雖然是汽車制造的開端,卻是材料、工藝、裝備等基礎工業領域成果集大成的末端。要想真正增強中國汽車工業的技術實力,一切還必須落地于汽車相關領域的基礎研究。
科技部高新司司長趙玉海在會上表示,歐美等國都是從基礎領域研究出發,取得了成果之后再發展相應的產業,但由于種種歷史原因,我國的汽車工業起步晚卻速度快,所以走的是一條與發達國家相反的路線。
不可否認,這種跨越式的發展確實幫助中國汽車工業用30年走完了發達國家100年的路,但也埋下了諸多問題和隱憂。在趙玉海看來,目前我國在整車整機制造上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然而在基礎零部件、材料、裝備等方面卻長期難以趕上國際先進水平。在全球汽車市場開放競爭的大環境中,這種由基礎研究不足導致的核心技術上的差距,是繞不過去的待解難題。
“改革開放這些年,中國制造業能用錢買來的東西,全都買了。現在買不來的,永遠也買不來。”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陳斌表示,“到了今天這種時候,我們也只能靠自己。”
陳斌坦言,自主車企多年以來在研發方面其實很努力,但基礎領域的研究單靠一家車企做不了,僅靠汽車行業也做不了,必須集中全社會的力量和資源一起投入。
而這正是汽車聯合基金的目標與運作思路,讓政府和企業共同出資,一起研發,官產學研用充分調動結合,取得的科技成果實現知識產權共享,這也是市場經濟國家發展工業通行的做法。
提升研發實力 共度產業難關
汽車聯合基金的另一個好處,在于調動了多年以來單打獨斗的汽車企業的積極性,形成了一股對于基礎領域研究非常重要的凝聚力。
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在會上指出,汽車行業長期存在著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即科技創新鏈斷裂。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常常與汽車企業在生產制造中的實際應用脫節了。
與此同時,自主車企近年來一直號召“抱團取暖”,在提升設計研發實力方面攜手合作,共同抵御外資與合資車企來勢洶洶的入侵,然而這種嘗試因為現實困難與利益糾葛,以及缺乏一個強有力的推動力和領頭羊,遲遲難以實現。
汽車聯合基金的設立和其核心的知識產權共享機制恰好解決了這兩方面的難題,因此受到了汽車企業的倒履相迎。在當天的座談會上,一汽、東風、上汽等8家車企的與會領導都積極表態,對汽車聯合基金鼎力支持。
一汽集團副總經理吳紹明認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各部委以及中汽協、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為中國汽車行業做了一件利在千秋的好事。他同時表示,自主車企要通過技術創新重頭開始打造中國汽車品牌,“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解決不了的問題,現在需要的是“八家齊渡、共克難關”。
上汽集團總工程師程驚雷也認為,汽車聯合基金直指目前中國汽車行業的薄弱環節,為自主品牌未來生產智能、清潔、安全的汽車產品提前打下了基礎。
“國家從863計劃、985計劃到211計劃、2011計劃,都一直在為中國各行各業的整個研究領域做出部署。”在他看來,“汽車行業這些年從引進合資,到產業平臺合作,再到技術研發合作,一步步走來很不容易,上汽集團五年前成立了技術研究部,每年投資幾億元,希望能有所突破,汽車聯合基金則以一種更高效的方式實現了從產業鏈頂端到尾端的科技創新。”
長安汽車副總裁劉波則直言不諱地指出了自主車企與合資車企在研發投入和實力上的差距,“長安的合作伙伴每年的研發投入達幾十億元,我們自主車企差得太遠,技術上要突破,需要政府、研究機構、車企等各方面通力的合作。”
而廣汽集團副總經理馮興亞更是直接點明了汽車聯合基金最吸引車企的優勢,“參與其中的企業,不論投資5%還是10%,都可以享受100%的研究成果,這是名副其實的‘花小錢辦大事’,這樣的投入產出比,值得我們全力支持。”
“如果說外國車企的研發水平是研究生,那自主車企就還是高中生。沒有自主研發能力的提高,我們永遠超越不了豐田、通用。”華晨汽車副總裁王世平表示,“現在車企面臨的問題是,不少項目我們想研究卻沒有那個科研能力,給多少錢也研究不了。比如國家一直大力推廣的純電動汽車,如果也能夠全行業、各領域協同合作,在電池技術上取得突破,那么中國新能源汽車彎道超車就有望了。”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對于中國汽車工業無疑也將是一個意義重大的轉折點。自主品牌經歷了寒冬之后正在回暖,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有所進步但離預期甚遠,中國車市面前的道路可謂濃霧漫漫、形勢難測。
在“中國制造2025”行動計劃之中,汽車行業成為其中重要的一環。對于中國車企而言,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汽車聯合基金的設立,恰似穿透迷霧的一縷曙光,如果自主品牌能夠把握這個機會,從基礎研究領域起步,提升自主研發與創新的能力,未來可期。 (來源:中國工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