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浙江經濟怎么走
——專訪省發展規劃研究院院長黃勇
日前,《中 共浙江省委關于制定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向社會發布。浙江“十三五”時期的發展目標為:今后五年,要確保實現已經確定的“四翻番”目標,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如何看待浙江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以及“十三五”提出的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有哪些領域的難題亟待破解?“十三五”期間,浙江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從何而來?為此,記者專訪了省發展規劃研究院院長黃勇。
發展的內外環境怎么看
仍然是機遇期
記者:跟過去的五年相比,今天的浙江面臨怎樣的內外部環境?
黃勇:“十二五”我省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全省生產總值已邁上4萬億元臺階,人均GDP超過1.2萬美元,制造業水平不斷提升,服務業比重超過第二產業,年收入4600元以下貧困現象全面消除,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明顯進步,為“十三五”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中央“十三五”規劃建議對我國發展環境的判斷是,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已發生深刻變化。
對我省來說,“十三五”將迎來一個有利于加快轉型發展的外部環境。通過積極參與“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努力成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參與全球化進程的“橋頭堡”;通過把握國內經濟長期向好的態勢,抓住全面深化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推進新型城鎮化等釋放紅利的機會,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更加全面地、深入地開拓國內市場。
記者:再放寬視野,從全球經濟的角度看呢?
黃勇:對今后一段時期全球經濟總體偏冷的態勢,要有提前的預判和清醒認識。至關重要的是,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機遇。近年來,美國實施再工業化政策,德國實施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處于領跑地位。世界各國競相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網絡、生物醫藥、節能環保、低碳技術、綠色經濟等重要領域加強布局,由此將帶來全球產業結構的大調整。
與此同時,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國家正在依靠低成本優勢成為傳統制造業轉移的承載地。令人欣喜的是,我省培育新興產業早已在路上,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經濟處于全國領先地位,“浙江智造”、“浙江創造”初現端倪。百舸爭流,唯有強力推進,持久發力,才能牢牢抓住實現產業跨越式發展的新契機。
“十三五”新目標怎么解讀
要看轉型發展
記者:轉型發展要確立新目標,怎么理解浙江“十三五”轉型發展的新目標?
黃勇:我省在“十三五”時期的發展,要確保實現省委已經確定的“四翻番”目標,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四翻番”是硬指標。要實現GDP翻一番,“十三五”時期年均增長需要達到6.3%左右,但要達到人均生產總值翻一番目標,按照人口增長趨勢測算,GDP年均增長需要提高到7%以上。
這個目標要求,從有關機構測算的“十三五”我省經濟潛在增長率看,估計在7.5%左右,而根據歷史經驗,實際增長率一般圍繞潛在增長率上下波動1個百分點,據此判斷“十三五”時期經濟增長7%以上經過努力應該可以做到。
但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重要的還應體現在轉型發展上。要根據中央“十三五”規劃建議確定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圍繞綜合實力更強、城鄉區域更協調、生態環境更優美、人民生活更幸福、治理體系更完善五大定性要求,確立相應的發展目標導向,有的應設置約束性指標,以更好地指導各級政府工作,引領全社會聚焦轉型發展,建設“兩美”浙江。
打造經濟升級版重點何在
推進四個轉型
記者:浙江經濟要打造升級版,哪些重點領域亟待破題?
黃勇:打造浙江經濟升級版,需要加快轉型發展步伐,孕育新的增長動力,化解矛盾,補齊短板,爭取實現突破性進展。
首先,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堅持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和融合發展。制造業發展要在提高國際競爭力上下功夫,對接國家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深入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主動融入全球中高端產業分工體系。服務業發展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快發展速度,使之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在產業重點上,要抓好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等七大萬億級產業,做強做精絲綢、黃酒、茶葉等歷史經典產業,著力把文化創意產業等培育成為新的萬億級產業。積極培育基于互聯網的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在產業布局上,要突出抓好省級產業集聚區核心區塊的提升發展,大力推進特色小鎮建設。
其次,推進空間結構轉型。要按照全省一盤棋要求,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都市區和小縣大城三大空間結構優化戰略。充分發揮主體功能區作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基礎制度的作用,圍繞都市區經濟發展,統籌推進杭州、寧波、溫州、金華—義烏四大都市區建設,圍繞空間互聯互通,強化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省會杭州至各設區市高鐵1小時交通圈和全省空中1小時交通圈。
第三,推進社會結構轉型。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全面深化社會領域改革,突出抓好三個重點。圍繞建設“橄欖型”社會,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調節機制,圍繞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有序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圍繞增強基本公共服務能力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第四,推進政府治理轉型。全面深化政府自身改革,推行善治、良治。首先,要實現由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其次,要實現由事前審批為主向事中、事后監管為主轉變。第三,要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基礎上,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轉變發展方式難在何處
一項系統工程
記者:“轉變增長方式”提出很多年了,“九五”和“十一五”均提出過增長方式轉變,今天依然是一個出現頻率很高的詞組,為什么這么難?
黃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項系統工程,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和挑戰性。之所以難度大,主要原因有:
其一,思想認識有個逐步深化的過程。早在1995年,國家“九五”計劃首次提出要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十年后,2005年在中央“十一五”規劃建議中,再次強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2010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將“轉變增長方式”的表述,改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并把它作為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在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將之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強調這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可見,中央層面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要性、緊迫性,是反復強調、不斷加碼。但從地方來看,確實認識有個逐步深化的過程,一開始對發展速度看得比較重,對質量提升不夠重視。
其二,倒逼機制有個逐步強化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實現經濟快速發展,主要還是依靠增加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量的投入來擴大生產規模,經濟增長呈現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特征。但是,這種發展格局是不可持續的。然而,形成倒逼機制是有個過程的。我省作為資源小省,較早遇到“成長中的煩惱”。特別是“十二五”時期,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持續影響下,不僅市場需求疲軟,而且要素成本上升,資源環境制約加大,各個方面真正意識到轉型發展的緊迫性,省委省政府適時打出了以治水為突破口的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發展動力轉換、發展方式轉變,并且取得了顯著成效。
其三,體制障礙有個不斷突破的過程。轉變發展方式,不僅需要思想認識上到位,而且也要體制機制上到位。從總體看,目前我省經濟發展方式仍未完全脫離粗放型增長路徑,體制上的障礙是深層次的原因。比如空間結構過于分散,都市區經濟協調發展困難,民營經濟發展面臨“天花板”、“玻璃門”等等,都屬于體制上的問題。這些體制上的矛盾和問題,往往又是相互交織、互相影響、錯綜復雜。要突破體制障礙、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務必要高舉改革大旗,高掄改革大錘,以政府自身改革為突破口,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發展方式轉變掃清“絆腳石”。
轉型發展的動力從何而來
創新改革開放
記者:“十三五”期間,浙江經濟轉型的動力從何而來?
黃勇:未來五年,引領浙江經濟轉型的動力主要有三方面。
其一,創新驅動。要把創新驅動列為首位戰略,讓創新貫穿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要像重視固定資產投資一樣重視人力資本投資。要建設好創新平臺。高水平建設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支持寧波爭創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積極打造環杭州灣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帶。支持其他都市區和設區市加快建設特色鮮明的高能級科創平臺,支持科技、產業基礎較好的縣(市)建設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要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優先支持企業研究院、產業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平臺建設。要找準創新的主攻方向。跟蹤國際科技前沿,立足我省產業基礎,超前規劃布局創新突破領域,統籌部署好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形成創新資源疊加優勢。要優化創新服務。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營造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加大股權激勵、稅收優惠、知識產權保護、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收入分配傾斜、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突出“高精尖缺”導向,面向全球廣攬英才,加快集聚高端創新要素。
其二,改革驅動。我省要發揮好民營經濟發達,市場化程度高的優勢條件,突出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加快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爭取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實質性突破,為加快轉型發展奠定制度基礎,為科學發展提供持續動力。當前,有兩個改革領域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一是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在于再造民營經濟新優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進地方金融創新。二是更好地推進新型城市化。重點在于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創新,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促進以人為核心的城市化,促進農民增收,民生改善。
其三,開放驅動。我省地處沿海,經濟外向度高,要牢牢抓住我國推進新一輪開放戰略的機遇,深入實施更加主動的國際化發展和區域合作戰略,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地參與全球競爭和區域合作。(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