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在2015年許下了一個跨越十年的承諾。《中國制造2025》描畫出制造強國第一個十年的路線圖。
浙江制造是中國制造版圖上重要的一極。30多年的改革開放,浙江制造業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內到外”的大跨越。
但在如今要素成本上升,資源和環境約束不斷強化的大背景下,浙江制造同樣存在如何“由大到強”的挑戰。
決意徹底告別過去低小散、告別傳統落后的生產格局后,浙江的制造業何去何從?能否從各方面實現價值鏈的提升?在中國制造2025的宏大戰略中又該怎樣找到自洽的位置?
如今,轉型已經成為各界普遍共識,而如何轉型,則是一條仍在探索的砥礪之路。
低成本一去不復返——優勢如何再造
當我們談論浙江制造的時候,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說的其實是溫州的鞋、嵊州的領帶、海寧的經編、柯橋的輕紡……作為傳統制造業大省的浙江,下轄近90個縣(市、區)中有80多個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產業,覆蓋輕紡、皮鞋、經編、電器、小家電、打火機、玩具、領帶等眾多行業。
曾幾何時,“浙江制造”以其低成本優勢快速占領全球市場。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由于要素成本上升、互聯網等新業態的沖擊,這些強項正在弱化,甚至成為經濟轉型的“攔路虎”。
“互聯網時代,原料的采購、產品的生產、物流的配送,甚至售后服務都不再受到空間的制約,物美價廉的時代結束了。”長期關注浙江經濟的學者明文彪認為,浙江的塊狀經濟,依托的基礎正是集聚集約所產生的低成本和批量生產,在互聯網和電商的沖擊下,浙江的塊狀經濟能否順利嫁接新經濟、新技術重現輝煌,某種程度上決定著浙江制造業轉型成敗。
關于制造業困難,前幾年最廣為人知的說法是“三荒兩高”,即用工荒、錢荒、電荒、高稅費、高成本。大唐“機器換人”,就是用工荒倒逼出來的。
諸暨大唐鎮生產的襪子滿足了全球七成的市場。手工縫頭被認為是襪子生產過程中勞動最密集的環節。在一些工廠里,織縫翻剪一體機已經替代工人自動縫頭。大唐襪業是2015年浙江“機器換人”十大行業之一,按照規劃,大唐鎮未來3年將重點扶持20家企業開展“機器換人”。
事實上,針對浙江經濟過多依賴低端產業和中小企業的狀況,從2013年開始,浙江就在省一級進行了規模浩大的“四換三名”工程,即加快騰籠換鳥、機器換人、空間換地、電商換市的“四換”和大力培育名企、名品、名家的“三名”。
正如危機一詞所標示的,任何“危”情之下,同樣面臨著機遇。互聯網帶來的不只是沖擊,還有無限可能的商業模式、產品創新。在柯橋,一個叫“瓦欄”的網上花型交易平臺,集聚了國內外2000多名設計師在線提供設計服務。
有專家表示,升級后的大眾消費要求生產走向專業化、定制化、個性化,其賴以生存的土壤是民營經濟和小微企業扁平化的組織形式,從指令發布到產品研發,從市場開拓到對客戶反饋的跟進,要求又快又準,這正是浙江民營企業長袖善舞的地方。
裝備制造業整體偏弱——短板怎樣補齊
對正處于轉型升級關鍵期的浙江經濟而言,找準制造業發展重點尤為重要。長期以來,一說到浙江制造,首先讓人想到的就是輕紡、小商品等普通輕工業品。在走向“中國制造2025”的浙江制造整體布局中,裝備制造業肩負了重大的責任。
2015年以來,我省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實現了不少突破。杭州汽輪機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成功的燃氣渦輪機關鍵設備、浙江日發數碼精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的飛機數字化精加工平臺、杭州中亞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的乳制品無菌自動化成套裝備等一大批重大裝備,在國內外重大工程中實現替代進口,填補了國內空白。
饒是如此,我省裝備制造業整體發展局面仍舊顯得“局促”:以民營經濟為主,中小企業多、骨干大型企業少;裝備制造業也是中低端居多,而高端裝備較少。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譚建榮指出,目前浙江、乃至中國的制造業仍處于粗放型生產的階段。如果說德國工業是“4.0”的水平,那么我們可能只有2.0至2.5的水平。
放眼國內,浙江和江蘇、廣東、山東等裝備制造業大省相比也存在差距。省經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盡管浙江本身的制造能力很強,但就裝備軟件、裝備電子、技術工業等領域而言,仍是浙江裝備制造業的短板所在。“提高浙江制造業的競爭力,就必須要提升浙江制造的技術核心,走‘智能化’的道路。”
進階高端化的路上籌謀未來,裝備制造業的“詩和遠方”就是智能化。大幅度、全方位的“機器換人”深化演繹,帶動了一批浙江裝備制造企業瞄準高端裝備產業,自主開發智能裝備。
站在寧波均勝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大樓4樓的窗邊,就能望見不遠處其汽車功能件數字化車間。通過并購將歐洲前四的機器人技術收入囊中,均勝電子成功躋身全球工業機器人細分市場第一方隊,其工業自動化及機器人集成業務2015前三季度銷售收入同比增長84%。
省經信委發布的《浙江省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劃(2014-2020)》提出,以“綠色化、智能化、超常化、融合化、服務化”為主攻方向,以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為手段,加快推進我省由“裝備制造大省”向“裝備制造強省”轉變。
另一個愈來愈明顯的趨勢是,制造業服務化的趨勢更加明顯。“產品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而服務在制造過程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逐漸形成制造與服務相融合的新的產業形態——服務型制造。”杭州杭氧股份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更為普遍的現象是,工業設計、系統集成、檢驗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自成體系,為制造業提供專業服務的第三方公司越來越多。
品牌缺失、標準落后——“軟實力”從何提高
一二十年前,在浙江一家為國際大牌代工的鞋廠里,打工女孩把一個大牌的經典標識車縫在一雙鞋的鞋幫上,這雙鞋在美國沃爾瑪的價格是100多美元,這個工人的老板能從每雙鞋中獲利15元,而這也是這個女工一天的收入。
30多年來,遍布浙江的年產值億元以上的500多個塊狀特色經濟區,如同一臺巨大的OEM機器,區域內的每個企業都是這臺機器的組成部分,有的是一顆很小的螺絲釘,有的則是前進的齒輪,它們組合在一起,源源不斷地對外輸出日益長大的“浙江制造”。
回過頭來看,大部分浙江中小企業正是利用替外國零售商和品牌企業“打工”,得以在最短的時間內,以倍數成長的效率發展起來的。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隨著資源要素價格的提高等原因,越來越多國外品牌選擇把加工基地遷往勞動力價格更為低廉的越南、印尼、柬埔寨。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更出現了制造業回流的趨勢。
有經濟學家總結說,當一輪經濟熱浪席卷一片土地時,給予這個國家和地區至多留下誕生兩至三個世界品牌的機會。30多年的歷練和打磨,浙江企業在研發、設計特別是制造商的能力有了長足進步,“浙江制造”作為一個整體形象亟待改變。
重塑浙江制造在世界市場的形象,是浙江制造產業升級的重要一步。早在2006年,浙江開始全面部署“品牌大省”建設,2014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浙江制造’品牌”的發展戰略,在全國省(區、市)中率先推出地方制造品牌建設的制度體系。
品牌的鑄造不可能一蹴而就。“浙江制造”區域品牌的塑造,要靠良好的企業品牌、行業品牌來支撐。圍繞七大萬億產業,浙江確定了涉及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時尚等產業領域的33類“浙江制造”培育重點產品,選擇7個縣、10個行業和100家企業,先行開展試點培育。
與品牌一起進入決策者視野的,還有標準。
低水平的標準導致低檔次的制造,阻礙了“浙江制造”競爭力的提升。目前,全省構建了“管理標準+產品標準”的“浙江制造”標準體系。發布了《“浙江制造”評價規范》地方標準,組織制訂電除塵器、吸油煙機、襯衫等“浙江制造”產品標準17項,全部高于國家標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浙江制造要培育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道阻且長。接下來,浙江還將大力實施“浙江制造”標準引領工程。(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