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人物——
鄭一波 杭州海康威視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項茹冰 中國巨石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10多年前,浙江大學研制出“低成本快速腳型測量儀”。通過該儀器,可快速獲取客戶的三維腳型參數。皮鞋企業可根據參數為客戶量身定制、生產出個性化鞋品。這項技術誕生的背景是——中國生產全球50%的皮鞋,2005年僅出口歐洲就達12.5億雙,但每雙平均價格僅8歐元,只有意大利皮鞋的三分之一。10多年過去了,浙江還沒有誕生能批量提供皮鞋定制的鞋企。在一次高端論壇上,上述測量儀誕生時正擔任浙江大學校長的潘云鶴院士,提起這樁陳年舊事,依然無比遺憾。
同樣是10年前,青島紅領集團開始執著探索西裝定制化道路。如今,該公司已積累了海量的版型、款式和工藝數據,囊括了服裝設計行業的所有流行元素,建立了有超過百萬億種設計組合的數據庫。有了大數據支持,一件私人定制的紅領西服,從接單到出貨,最遲10天能送達大洋彼岸的客戶手中。
面對當下制造升級的重大機遇期,浙江能做些什么,讓下一個十年不再遺憾?
智能制造一試身手
記者:前不久,中國巨石投資40億元打造智能制造基地,為什么選擇這個時候建設智造基地?
項茹冰:對追求持續發展的公司而言,投資都是深思熟慮的,當然也是水到渠成的。這些年,巨石一直走在探索智能制造的道路上。如今,我們認為可以一試身手。
當前,行業發展對產品有了更高要求,這是我們建設智造基地的最大推動力。同時,始終走在行業前沿讓我們看到伴隨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未來市場需求將走向個性化、小批量的定制發展,因此需要企業提升產品與客戶的黏性、計劃與市場的柔性。此外,玻纖產品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當勞動力越來越缺時,我們必須通過自動化和智能化解決生產問題。
記者:不久的將來,一座可柔性化生產、自動化程度高的海康威視智能制造基地將誕生,請勾勒一下它的輪廓?
鄭一波:參考德國工業4.0中的智能工廠模式及美國GE工業互聯網等先進理念,海康威視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將建立起一套敏捷、柔性、高效的智能制造平臺,它將是一座“設備自動化、人員高效化、管理信息化”的中國特色的智能工廠。
同時,海康威視已有工業相機、智能倉儲系統等智能制造的產品及應用方案面世和投入使用,能為制造業企業提供專業服務。也就是說公司在實現自身智能升級的過程中,也有能力幫助更多制造企業實現智造升級。
有信心但不能操之過急
記者:按照工業1.0到4.0的主要特征分別是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和智能化。對照此標準,您覺得所在公司現在處于什么階段?離智能制造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鄭一波:海康威視處于從自動化向智能化發展的階段。目前公司已實現了生產、物流的高度自動化、數字化;管理的高度信息化。雖然與高水平的智能化還有距離,但這個過程在加大投入、加速推進。
目前正是中國制造業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集約型、技術型產業轉變的關鍵時期。隨著中國制造2025、市場競爭的加劇、國際化市場一體化程度的加強等作用力影響,中國制造將加速走向智能化。浙江作為中國先進制造業區域,這一過程也在加速中。
項茹冰:歷經十多年努力,目前中國巨石已完成了工業3.0的階段,正在朝著工業4.0發展。作為流程型的制造企業,中國巨石在管理模式和智造升級方面,在探索有巨石特色的工業4.0的最佳實踐方案。
當前,智能制造在中國,尤其制造業發達的東部沿海省份比如浙江,正處于前所未有的加速發展階段。但不能忽視,先進制造業國家已早于中國20至30年開展智能制造的研究和企業實踐,目前也還在探索階段。因此,要走完別人花了數十年走過的路,我們要有信心但也不能操之過急。工業3.0到工業4.0的實現是一次工業革命,是一種理想的企業運營最佳狀態,需要企業自身和相關產業的共同參與和推進。
鼓勵龍頭大膽先行
記者:在我省數量龐大的制造業企業中,盡管有不少企業自動化水平較高,正在向智能化階段邁進,但更多的企業依然處在2.0,甚至1.0階段。在這種情況下,浙江制造如何能順利向智能制造邁進?
鄭一波:每個行業、每個企業所處的階段不同,發展狀況不同,對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的需求也會不同。因此,需要針對不同的情況制定不同的策略,不能一哄而上,也不能強求模式化。在智能制造進程中,既要考慮目前已經有一定基礎的大型企業,也要考慮目前絕大部分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要有針對性的分析和個性化的解決方案。
智能化本身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卻是必由之路,需要耐心。在這條道路上,鼓勵龍頭先行,推動批量復制,邊復制邊改良,打造浙江制造業企業“智能化”進程梯隊。
項茹冰:過去十多年,中國巨石一直在工業3.0道路上摸索、實踐。正因為有了深厚的基礎,公司當前走向工業4.0才是水到渠成的。浙江有著數十萬家企業,每家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不盡相同。即便在一個企業內部,不同車間的制造基礎也不盡同步。
走向智能制造過程中,需要加大分類引導,比如有的企業需要補上工業2.0的課,有的企業需要盡快普及工業3.0,還有的企業可以作為工業4.0的樣板示范。但現在難就難在,需要厘清哪些企業要做2.0補課,哪些要做3.0普及,哪些要做4.0示范,尤其前兩者。畢竟,浙江制造乃至中國制造,目前在工業2.0和3.0上有很多需要補課的內容。
人才缺失亟待解決
記者:當下,在向智能制造階段邁進的過程中,企業遇到的困難有哪些?
項茹冰:首先是理念的轉變。未來任何的創新,都將依賴企業自身的大數據,以數據驅動、產業協同、開放共享為創新的主題。
其次是技術的短缺,智能制造需要信息技術全產業的發展,特別是以“智”為核心的信息產業,如智能裝備、人工智能、智能穿戴、仿真模型等核心技術的國產化。
再次就是人才的培養,任何技術都需要人去實現,各個行業針對智能制造都有各自的特色和需求,如何結合自己產業特色和企業自身的條件,企業需要有序、漸進地規劃和推進智能制造,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持續優化需要大批的專業化人才隊伍。
鄭一波:智能制造各個層級的人才全面緊缺,在當下顯得尤為緊迫和突出。另外,大筆資金和大量科研力量的投入,對企業來說,需要很大的勇氣。
記者:在浙江制造走向浙江智造過程中,企業希望政府部門能夠做些什么推企業一把?
鄭一波:無論是德國工業4.0,還是美國再工業化,政府部門無疑都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推動制造升級的過程中,政府制定有針對性和前瞻性的扶持政策至關重要。通過重視智造人才引入,聚焦科研經費支持,搭臺技術交流與合作,營造好一個推動智能制造的生態鏈。
同時,鼓勵典型示范。像海爾、紅領、濰柴動力和長虹等是中國智造的典型,樹立浙江智能制造的典型同樣重要,對走在前列的樣板企業持續加大投入,鼓勵加快步伐;對其他大多數企業,創造機會學習樣板企業,邊學習邊改良,為浙江制造升級營造一個好的產業生態。
此外,政府通過靈活的政策和機制,最大程度激發企業自主選擇、自主邁向“智能化”的動力和熱情,既要“幫扶”又要“放手”。
項茹冰:制造升級的過程,企業是主體,但絕對少不了政府的幫助。比如,為企業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資金引導,解決企業在實施過程中資金困難。同時,建立智能制造的培訓機制,解決企業在實施過程中專業人才的不足和培養困難。另外,搭建更多的公共資源和產學研結合機制,解決企業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技術瓶頸、整合資源能力有限等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