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經濟要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靠科技,靠創新!中國要在全球發出中國聲音、拿出中國方案,也必須靠中國制造,靠中國科技!”11月27日,省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省機電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敏在第十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分論壇——創新設計與智能制造發展高峰論壇上呼吁。
當天,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在杭州之江飯店齊聚一堂,探討浙江制造、智造創新。這場分論壇的主題為創新設計、智能制造和品牌標準,由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省政府主辦。
“智能制造應該是一個模擬思考,具有邏輯判斷、自學功能和龐大數據庫支撐的制造體系。”省經信委副主任凌云表示,“智能制造是人類社會制造方式的終極目標”。
在浙江,2015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超過1.3萬億元,制造業規模繼續穩居全國前列。浙江作為“制造大省”,陸續出臺了《浙江省加快推進智能制造發展行動方案(2015-2017)》等一系列政策舉措,鼓勵創新設計,推動“制造大省”向“智造強省”轉變。
《中國制造2025浙江行動綱要》為浙江制造未來十年的發展,規劃了一條現實路徑,明晰了我省11大產業發展重點領域,分別是:機器人與智能裝備、新能源汽車與現代交通裝備、高端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和節能環保裝備、通信網絡與智能終端、專用集成電路與新型元器件、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工業軟件、生物醫藥和高性能醫療器械、新材料、綠色石油化工、時尚輕紡業。
“從2013年開始,中國逐步成為世界最大的機器人市場,未來的需求還會快速增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楊華勇表示。在他看來,我國在工業機器人的中低端市場已占領相當份額,但基礎研究和技術積累薄弱,核心零部件和高端整機仍依賴進口,成本和性能存在雙重劣勢,機器人應用的行業領域較窄,“國家政策和社會需求導向將帶領我國全面進入智能裝備化進程”。同時,浙大科研團隊也已涉足生物醫學等智能裝備領域。
“中國的家電業面臨轉型,創維也經歷了九死一生。”創維集團創始人黃宏生感慨道。在“一帶一路”戰略下,創維這幾年的出口每年都超過30%,今年增幅很大,超過50%,因為在智能上下了功夫,從標準化開始,把所有的零件全部改成無影線的,讓所有的五金、螺絲、包裝全部標準化,通過機器人進行包裝后運輸,進而建立了一個非常高效、高標準的智能制造的流程。
智能制造另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是人才。智能制造往往融合多種技術,跨越多領域,對復合型人才需求大。
“培育‘大國工匠’、倡導‘工匠精神’對推動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和客戶至上的服務精神就是現代工匠精神。”在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院長丁金昌看來,產業轉型升級以后,教育還是跟不上產業發展的步伐,出現傳統制造的技術人才相對過剩,智能制造人才缺乏的局面。該校已在數字化車間等有所嘗試。
寧波諾丁漢大學作為中英合作大學,在電力電子及電機驅動控制、先進復合材料、增材減材制造、芯片設計、人工智能與可視化等方向開展了智能制造研究,擁有1500平方米專業實驗室和電機驅動系統測試臺,現已與美國艾默生、日產、中國南車等知名企業開展智能制造方面的深度校企合作。“在增材減材制造、人工智能與可視化、芯片設計等智能制造領域,中英可以開展定制培訓項目、高管培訓教育、創新創業孵化等創新合作。”寧波諾丁漢大學執行校長陸明彥介紹道。
伴隨著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及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成熟,制造向“智”,大勢所趨。浙江必須搶抓全球新一輪制造業深刻變革和“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加快“兩化”深度融合,完成浙江制造由大變強的戰略任務,大步邁向“智”時代。(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