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制造業使中國在2010年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在1980年低成本制造業對中國經濟的推動僅僅排名第九。現因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正在迅速轉向中高技術制造業。
一度占據低成本制造業主導地位的中國之轉型,為其他國家騰出了位置。德勤預測,馬來西亞,印度,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越南構成的“潛力五國”,或合并其首字母簡稱為“MITI-V”,將有望從中國手中接棒。
而一些行業和區域專家的共識是:印度最有希望成為低成本制造業的下一個主要樞紐。
根據德勤對行業CEO的調查,在接下來的五年中,馬來西亞,印度,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的MITI-V,將躋入前15名最具競爭力的制造業國家。
他們將是新世代的“中國”,成為低成本制造業的最大經濟體,生產勞動密集型商品型產品,如服裝,玩具,紡織品和基本消費電子產品。
勞動力成本上升 中國轉向中高端制造
中國的制造業成本現在只比美國低4%,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年均制造業工資自2010年以來增長了80%。有鑒于此,中國政府投資數十億美元進軍更高價值的制造業。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
德勤2043年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的合著者Michelle Drew Rodriguez表示:“十年前的中國還和中高技術制造業不沾邊。現在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高速的計算機,甚至擊敗了美國國家實驗室,“
IDC全球機器人研究總監Jing Bing Zhang與Drew Rodriguez一致認可中國在先進制造方面的實力。
中國在這方面非常有競爭力。他們能夠生產復雜產品,能夠保持良好質量,包括智能手機,半導體,機器人,先進的制造設備,甚至飛機。
Zhang認為隨著中國制造業價值提升,工人的工資上升,低成本制造業正在逐步被擠出。
這并不是最新趨勢,已經發生了幾年。特別是中國的制鞋和服裝業已經大批遷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甚至孟加拉。中國正致力于產業升級。
MITI-V中哪個最強?
在制造業專家眼中,多種領域對提升低成本制造競爭力很重要:年輕人口,低成本勞動力,有利政策環境,良好基礎設施,足夠的工程師,工人的最低教育水平,經濟增長和龐大的內需。
不同的經濟體都有其獨特的優勢和劣勢,但印度卻脫穎而出。Zhang認為印度有潛力成為低成本制造的下一個樞紐。他指出,華為在去年9月宣布將在印度每年制造300萬臺智能手機,而富士康將在印度投100億美元開設iPhone制造廠。
印度的特殊優勢,是高低技能勞動力的混合,并擁有達12億消費者的巨大市場。雖然窮人多,但他們的收入還在上升。 “印度有大量受過良好教育的大學畢業生。這個非常重要,可以滿足對制造工程師,設計工程和主管的需求。這一點相對MITI-V的其他國家非常有優勢。“張說。
印度的政策環境也越來越支持制造業。印度政府于2014年推出了“印度制造”運動,旨在提高該國制造水平。政府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功,印度2015年比中國獲得了更多的外國直接投資,而政府支持的行政效率也更高。
盡管積極因素不少,印度還面臨諸多挑戰:普通工人至少應能讀寫以便操作機器,但印度在普通技能方面的得分低,在聯合國2043年人力資本指數中排名世界第105位,低于任何其他MITI-V國家。同時印度的基礎設施薄弱,特別是運輸和能源供應,其排名低于大多數其他新興經濟體。政府低效也是一個重大的障礙:全國270多個項目因土地征用和環境清拆的拖延而進展緩慢。
MITI-V中其他國家還有機會嗎?
政治風險咨詢公司Oxford Analytica的東南亞地區負責人Carlo Bonura和Zhang都認為,泰國和馬來西亞更注重高中和中等技術制造業,而不是下一個低成本制造中心。泰國擁有強大的汽車,電子,食品和化工行業,而馬來西亞有強大的化工,機械和橡膠加工行業。與MITI-V其他國家相比,馬來西亞和泰國更加富有。
至于越南,最大的優勢是人力成本。博西家用電器高級工程師稱已經有很多公司搬到越南,因為當地工資是中國的一半。而且越南的政治環境穩定,也有比印度尼西亞更好的基礎設施和接近中國的優勢。
Bonura認為,印尼存在的問題是國家實施工業戰略的能力。高度分散化國家和基礎設施問題也是兩大挑戰。不過相比越南9500萬的人口,印尼擁有超過2.55億人,在消費市場方面稍有優勢。
黃雀在后:機器人崛起
綜上,印度似乎是MITI-V中在低成本制造業方面最有競爭力的。事實上,德勤報告已將印度列全球第11位制造業最具競爭力的國家。
然而,還有另一個威脅。隨著機器人功能日益復雜,有分析師預測未來制造業將雇傭更少的人。但Zhang與Drew Rodriguez認為,MITI-V在未來十年還將具有強競爭力。
可以看見的是對人力勞動依賴程度的減少,但未來15-20年,低成本制造業很難擺脫對人的需要。
德勤指出,現在世界進入了機器人技術的高速增長期,但是2014年,機器人技術的全球密度仍然很低,全球每萬名員工66個,中國36個,泰國57個,印度幾乎沒有。
此外,特朗普的保護主義威脅也是MITI-V前進道路上的障礙之一。
相關:十年內美國如何找回外流中國的生產崗位?
《福布斯》(Forbes)網站20日登載了一篇名為《美國如何在10年內找回外流中國的25%生產崗位?》。全文摘編如下:
在私有資產風投和公共市場投資領域有15年工作經驗的格倫?魯克(Glenn Luk)在在線知識分享平臺Quora上對這一問題作了解答:
“我會滑向冰球即將到達的那個地點,而不是它目前所在的地點。”
——加拿大職業冰球明星韋恩?格雷茨基(Wayne Gretzky)
如果我們保證會繼續向前看,而不是回首過去,那么情況就不會變壞。
不論你以何種方法丈量,美國都是領先的那一個。領袖們不會通過回首過去來保證他們的領導地位。他們有著堅定向前的目光,充滿了信心與決心。
如果你不在意崗位的質量,那么創造工作崗位實際上很簡單。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將進步的時鐘撥回過去。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其2015年的年度信件中說到了鐵路行業,這是他有些許了解的一個話題:
“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美國的勞動力總共有4400萬。135萬工人在鐵路行業工作。經1等鐵路運輸的貨物的年收入(噸-英里)總計為6550億美元。
截至2014年,1等鐵路承擔了1.85萬億噸-英里的量,增長了182%,而雇傭的工人總數卻只有18.7萬,這自1947年起下降了86%。
……生產力顯著增長的結果就是,從1947年起,以每噸每英里計算,搬運貨物的單價下調了55%,這一調整每年給運貨商省下了900億美元。
另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數據是:如果現在還要像1947年時那樣搬運貨物,那么我們需要300萬名鐵路工人來處理如今的貨運量。”
70年前,美國勞動力中,僅有略多于3%的人在鐵路上搬運貨物。如今,鐵路行業涉及的勞動力人數只占1%的十分之一,但在全國范圍內運輸貨物的數量卻增長了近2倍。如果我們想要創造300萬份新工作,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將70年以來在生產力上取得的進步丟棄。
顯然,這不是我們所期待創造的崗位類型。
現在我們需要的,是創造下一個蘋果公司。斯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曾對未來做了設想,并通過努力將其實現。他把蘋果公司帶到了“冰球”即將滾向的那個地點。
如今,蘋果公司近乎所有的收入都來源于10年前這個世界上未曾出現的產品。
根據蘋果公司的一部手機能夠帶來的經濟價值(以中國這一個地區為例)來計算,由iPhone帶來的71萬美元的盈余為美國支撐起了許多高質量的工作崗位:像為丘珀蒂諾(Cupertino)提供了4.7萬份高薪工作,薪水高達15萬美元/每人。更不用提由這些高工資支撐起來的其他社區產業。這還只是一個區域中,一件硬件的銷售帶來的收益,并未將由iPad,Mac和App商店帶來的收入計算在內。
我們需要更多的iPhone。我們需要構想出更多的蘋果公司。
我們不應該只想著“將工作找回”,而應該多去想一想未來我們需要的是什么,并確保我們能超前將這些提供給世界。如果我們將太多的焦點放在試圖從中國拿回那些老式的工作崗位,我們可能會有眼看它們“滑過”我們眼前的風險。格雷茨基建議我們放眼未來。這對于德國人,日本人和韓國人是一樣的。
我們還需要認識到,外包(以及自動化)確實沉重打擊了美國的一些群體,尤其是在中西部和這個國家中心區域的農業社區。放慢外包的腳步是可取的,這樣我們就能夠給那些遭受重創的地區時間來恢復。盡管將關稅從50%調低到10%或會給美國創造一些價值,但或許將它們全部移除要比摧毀它們要更加值得。我們是一個富裕的國家,我們有能力互相幫持。
如果我們想要從外包中獲益,我們必須讓自己能夠處理好外包會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破壞。或許這就意味著,兩黨應該團結一心,想一想我們如何才能更好地支持美國人民度過苦難的轉型時期。
但是,減慢速度并不代表著向后看或是回到過去。我們可以將步伐放慢一點,但是還要專注于那個隱喻的“冰球”在十年、二十年或是甚至100年后將會滾向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