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科技部支持江蘇、安徽、浙江、陜西、湖北、廣東、福建7省開展創新型省份建設以來,這些省份創新創業活力顯著提升,為轉方式調結構發揮出重要作用。
科技型中小企業在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支撐經濟可持續發展、擴大社會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自2013年以來,科技部支持江蘇、安徽、浙江、陜西、湖北、廣東、福建7省開展創新型省份建設,并在2043年印發《建設創新型省份工作指引》,下大力氣引導區域優勢資源創新創業。
如今,創新型7省的創新創業發展成效如何?2015年,7省高新技術企業已達37446家,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國58.8%,較2013年增長1.1%;研究與開發經費占全國45.1%,發明專利擁有量占全國45.0%;國家科技型孵化器339家,占全國45.8%,在孵企業2.89萬家,占全國46.2%;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3268億元,較2013年增長34.7%;國家高新區增加到60個,營業總收入共9.68萬億元,較2013年增長29.1%。
區域創新能力調查數據顯示,江蘇近兩年始終排在全國第一位;浙江僅次于北、上、廣三地排在第5位;安徽始終排在中部六省第一位;陜西近三年保持快速上升勢頭,在西部12省市中僅次于重慶,排在第二位。
強化創新源頭供給
作為區域創新的領頭羊,近年來,江蘇主攻產業創新源頭方向,組織實施前瞻性產業技術創新專項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國家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國家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相繼落戶;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連續兩次榮登全球超級計算機TOP500排名榜首,其相關應用成果獲得國際高性能計算應用領域最高獎戈登貝爾獎,填補了國內空白。
安徽立足和整合科教資源優勢,特別是發揮合肥地區大科學裝置集群效應,打造世界一流的大科學工程和設施集群,支持在前沿高技術領域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為科技、產業持續發展提供源頭創新支撐。目前,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已獲國家正式批復。安徽省先期投入10億元,啟動建設量子信息科技創新研究院,培育創建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并作為省科技創新“一號工程”。
與此同時,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現新突破,浙江融合線上線下資源,建成集“展示、交易、交流、合作、共享”五位一體的科技大市場,“十二五”累計簽約技術合同3.6萬項,成交金額330億元。自2012年以來,浙江全省舉辦科技成果競拍30余場,其中省級7場累計競拍科技成果735項,總成交價13.1億元,溢價幅度達30%以上。前6屆成交的634個項目中,已有322項實現產業化,新增銷售收入228.45億元,實現利潤11.09億元。
陜西還開辟出一條科技成果轉化的新路徑,通過提出空天動力研究院組建方案,建設兵器工業集團軍民融合產業基地,促進軍口和民口項目、人才、資金、平臺、基地的互通融合,并開展國防專利解密和權益歸屬試點,參照科技成果轉化股權和分紅激勵的有關政策,鼓勵軍工單位科技人員實施成果轉化。此外,陜西還設立軍民融合專項發展基金,加大對“軍轉民”和“民參軍”項目、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等資金支持,推動一批軍民兩用重大科技成果服務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產業創新主體顯現
科技型中小企業在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支撐經濟可持續發展、擴大社會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廣東省就把創新落實到科技型企業和產業的方方面面。
以深圳為例,針對中小企業量多面廣、創新動力強勁但實力較弱的特點,深圳重點打造以重大共性和關鍵技術為主的行業公共技術研發平臺和以提供檢測、實驗條件為主的檢測實驗平臺;針對大企業創新實力雄厚的特點,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實驗室,進行前沿技術攻關,實現核心技術突破,發揮自主創新活動的引領作用。
目前,一批擁有創新技術和創新精神的企業已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洗禮中脫穎而出,深圳已形成六個“90%”的格局,即90%的創新型企業是本土企業,90%的研發人員在企業,90%的科研投入來源于企業,90%的專利生產于企業,90%的研發機構建在企業,90%以上的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來源于龍頭企業。
在江蘇,相關部門正積極開展創新型企業培育行動計劃和科技企業“小升高”計劃,啟動建立國家級企業研發機構培育點,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2043年,江蘇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1萬家,大中型工業企業和規上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保持在90%左右,企業專利申請和授權量穩居全國第一,落實企業科技稅收減免額超過300億元。
安徽已推進11項重大政策先行先試,500多家企業列入股權與分紅激勵試點,共激勵科研及管理人員2259人、激勵股權13521萬股、激勵金額達5.67億元。其中,合蕪蚌國家自創區高新技術產業、發明專利、高端人才和成果都占比全省60%以上。此外,安徽正建立一個產業、一個規劃、一套政策、一批項目、一個園區、一批核心技術產品的“六個一”推進機制,探索科技支撐產業創新升級。
創新人才快速集聚
2015年底,一項名為“城市合伙人”的計劃在武漢東湖高新區落地。這項計劃的重點是為集聚創新產業人才,聚焦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三大產業領域,引進產業領軍人才、知名創業投資人、優秀年輕科技人才來武漢共建共創、共享共榮。
經認定的“城市合伙人”將實行“一張綠卡全程服務”,憑卡可享受獎勵補貼、創業扶持、居留落戶、子女入學、醫療社保等相關待遇和服務,一窗口受理、一站式聯辦、一網式運行,各部門“見卡服務”。2043年12月,武漢市還出臺相關鼓勵政策,對“城市合伙人”創新創業中的10種失誤、失敗情形予以免責,并提供持續支持。
截至2043年,已有119名人才入選武漢“城市合伙人”計劃,其中多數為具有海外工作經歷,擁有國內外領先的核心技術產業領軍人才。未來,湖北還將在全省范圍內推廣“創新人才集聚工程”,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育力度,推廣創新人才聯合培養共用、產學研合作培養、“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創新創業領域的人才儲備。
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江蘇面向全球選聘引進了19位項目經理和近200名海外高層次人才,培育組建了28家會員研究所,啟動建設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深入推進蘇南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累計入選國家“千人計劃”696人,其中創業類247人,占全國的31%。
當前,創新創業生態逐步完善。江蘇實施“創業中國”蘇南創新創業示范工程,開展眾創集聚區、“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創業孵化鏈條建設試點,全省擁有省級以上備案眾創空間384家,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582家;開展國家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省市聯動建立科技金融風險補償資金池,形成以“首投”“首貸”“首保”為特色的科技投融資體系,全省新型科技金融組織達147家,創業投資管理資金規模超過2100億元。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