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取代人類工作崗位應當納稅。”61歲的比爾•蓋茨近日拋出這一觀點,機器人稅的問題一時間在網絡上引發網友熱議。對此,稅法專家認為,雖然在現行法律和社會發展條件下,征收機器人稅還不具備可操作性,但是從邏輯角度出發,機器人稅并非天方夜譚,也并非毫無依據,可以進行探討和研究。
機器人稅目前缺乏現實操作性
在新華社2月21日發布的這篇稿件《比爾•蓋茨:機器人取代人類工作崗位應當納稅》中,比爾•蓋茨認為,稅單將是阻止機器人取代人類工作崗位的殺傷性武器。在今后數十年間,自動化改變生產線的速度將超過20世紀。如果機器人將大范圍取代人類工作崗位,那它們至少應為此買單。人類工人需要繳納各種稅,如所得稅和社會保障稅等,如果一個機器人在工廠做與某個工人同樣的事情,也應按同等水平向它征稅。
對于比爾•蓋茨的觀點,光明網記者采訪了研究財稅領域的專家、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翟繼光。
他認為,從這個觀點不合理性角度講,一方面,從目前的法律來看,雖然機器人取代人類員工給企業帶來了更多的利潤空間,但是企業已經通過企業所得稅的方式繳納了這部分利潤應繳的稅款。如果再征收機器人稅,就是在重復征稅,增加了企業的運營負擔,也打擊了企業改進生產力和技術的動力。
另一方面,如果把機器人理解為人的話,實際上我們現在的工業都是用機器來取代人的,比如現在的一些自動化流水線,以前都是由一般勞動力來操作的,現在都被取代了,如果一定要按照這個原理推導的話,那么對所有的機器就都應該征稅了。
再有,在現實中,像機器人產業、人工智能等產業,各個國家現在都還是大力鼓勵發展的,在很多國家也都是重點支持的產業。通常來說,目前對這樣的產業不僅不能增加稅收負擔,反而要提供稅收優惠,來鼓勵它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利潤。因此,目前機器人稅從任何國家的法律操作方面都很難操作。
機器人稅比較超前但并非無依據
他認為,從這個觀點的合理性角度來講,因為機器人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取代了人類的工作,國家還要拿出一定的資源,比如失業救濟金等來補貼勞動力的損失,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向企業收取一定的機器人稅還算公平。因此,不能單純地從現實中稅法的合理性來斷定比爾•蓋茨觀點的合理性,他的觀點的合理性更多的體現在宏觀的社會公平和未來發展的角度,是一個更加抽象和超前的層面。
他分析,對于使用機器人進行生產的企業,比如說1個工作崗位,過去10個人在做,現在只需要1個人了,機器人取代了9個人的勞動力。這樣的話,對企業而言,機器人也創造了一些利潤,但它不是法律上的一個主體,它從屬于企業這個主體,所以這個所得會進入到企業的利潤里面去。
從這個邏輯出發,他認為,可以對機器人稅進行一些研究,它并不是毫無依據的,而是比較超前的,但是可能尚且都不能進入學術范圍,只是可以進行一般性的研究和討論。就像過去很多觀點一樣,都會認為是比較超前的,如今慢慢都被接受了,科技方面的發展程度是很難預料的。現在看來,機器人智能化發展越來越快,除了外形的相似性,還有一些類似于人的思維活動出現,比如圍棋機器人戰勝人類。這樣的話,也許在未來,機器人會在更多的方面接近于自然的人。
未來可以通過稅收優惠來鼓勵企業雇傭自然人
他認為,短時間內,把機器人作為納稅主體還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從短期來看,機器人搶奪人類的飯碗,從長期來看,機器人產業可能還能帶來一些其他的新的就業機會,它取代的依然是一些低端的、具有重復性的勞動,而產生的可能是一些高端的、科技含量高和對智力要求較高的崗位。因為在一些高端崗位,機器想要取代人還比較困難。
然而,他認為,從長遠和宏觀角度來看,機器人可能會越來越像自然人一樣,因此把它歸結為一個企業的財產,對它的主人征稅,這樣的思路還是可以考慮的。或者說用另外一個思路,不是采用直接地征收機器人稅,而是對雇傭自然人的企業或雇傭機器人的企業,對它進行一些不同的、稅收上的差異性處理。比如,對于企業雇傭殘疾人,有一個稅收上的優惠,叫做“加計扣除”,就是按照稅法規定,在實際發生數額的基礎上,再加成一定比例,作為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的扣除數額的一種稅收優惠措施。這是考慮到殘疾人的勞動生產力可能低一點,但是法律要保護他們的人權,所以就在稅法上去設立一些制度去鼓勵企業雇傭殘疾人。
按照這個思路,他認為,自然人與殘疾人相比,自然人也處于一個劣勢的地位,自然人的生產效率肯定是要低于機器人。為了鼓勵企業多雇傭一些自然人,也是可以給企業一些稅收上的優惠,比如說類似于“加計扣除”的優惠,也就相當于變相地給使用機器人的企業增加了稅收負擔,緩解了社會就業壓力。在未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可能很多工作,人能做的,都被機器取代了,自然人的就業可能會成為一個大問題,各國都在思考解決這個問題。從法律角度,在鼓勵雇傭低端勞動力上給予一些稅收優惠,可能在未來也是一種途徑。
(新聞來源:中國機器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