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制造業大國到制造業強國,從傳統經濟到智能經濟,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個關鍵,就是如何從“剛性生產”轉向“柔性生產”。
剛性生產,體現在產品的規模化生產方面,滿足的是社會對大量工業品的需求。而伴隨著消費結構升級,買方市場和消費者個性化、定制化、時效性要求的步步緊逼,滿足“多樣化、小規模、周期可控”的柔性化生產、柔性制造,才是企業未來生存和制勝的關鍵。
也正因為此,從去年“中國制造2025”綱領的提出,到今年“兩會”,再到上個月的G20峰會,“柔性化生產”、“柔性制造”一直都是備受關注的命題。
C2M,按需生產是大勢所趨
在G20杭州峰會期間,被反復提出的C2M理念,指出未來制造業的發展趨勢,是用戶面對生產商、制造商的模式。其實這是一種柔性化生產方式。
簡而言之,柔性生產是指主要依靠有高度柔性的制造設備,來實現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方式。這種柔性生產不僅強調的是設備技術上的智能化,也表現在對產品的個性化需求滿足上。比如青島的紅領集團,用11年的時間打造出一個全數據驅動的服裝工廠,實現顧客與廠家之間的連接,以及服裝的大規模個性化定制,使得公司銷售額連年倍增。公司負責人談到:“公司要做到柔性化生產,同時也要利用信息技術先行,把數字化手段用到極致,用大數據對客戶進行分析和挖掘。”
這種傳統的生產線上加入了用大數據驅動的智能制造軟件系統,以較低成本把傳統大規模生產線改造成了個性定制的柔性制造生產線,廠家根據消費者的需求來按需生產,因此品牌運作成本遠遠低于成衣,消費者可以用非常便宜甚至比成衣更便宜的價格,買到以前只有少數人才能享受得起的奢侈品。這一套柔性生產的整體解決方案,幫助很多中小服裝制造企業實現轉型升級。由此可見,柔性化升級改造的是大量中國制造企業必過的門檻。
技術靈活性只是第一關
比較典型的柔性生產應用在汽車制造領域。美國、日本等國家在上世紀70年代前后便已開展了柔性生產。世界主要汽車生產廠商,如通用、福特、寶馬、豐田等公司都采用了柔性制造系統。在我國,廣汽豐田、一汽大眾、上海通用等品牌的工廠都采用了類似柔性化的生產方式。
汽車領域所強調的“柔性制造系統”的生產方式,可同時加工幾種不同的零件,靈活性極強。如今市場上這些琳瑯滿目的汽車型號和種類繁多的配置構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柔性生產體系,降低了汽車制造成本,相應的為大眾消費者也降低了購買價格。
“柔性制造系統”概念可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MAALROSE公司于1963年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條加工多種柴油機工件的數控線。具體說來,這種加工系統能夠以任意順序自動加工多種工件,并能自動更換工件和刀具。這種高效益、靈活性強的生產模式受到汽車廠商們的推崇,并將發展理念延伸應用到了各個領域行業。尤其到了現在的工業4.0時代,各國各企業旨在提升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其具有柔性技術的生產方式基礎是發展的關鍵因素。
大數據的運用是柔性生產關鍵
柔性生產的本質,是使生產過程由廠家主導,轉型為消費者主導。因為運用大數據技術和思維,把消費者與生產者一體化,就成為關鍵。
在大數據方面的應用,企業通過對大量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可以更快的找準市場,同時通過開放生產環節,讓消費者介入生產過程。
例如,國內一家制鞋廠商利用3D腳型測量儀搜集數據,根據不同地域的腳型生產不同楦型的鞋子,以達到更加匹配當地人口腳型需求的目標。用戶只需留下3D腳型數據,可以自己選擇想要的面料、大底、顏色、鞋帶、特殊標識等。系統接受到個性化訂單之后,即將需求傳輸到工廠,并上傳至云端作為消費者偏好依據,從而方便工廠設計更時尚受歡迎的款式。
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及虛擬現實等新興柔性技術手段也變革著制造業的發展。譬如谷歌自動駕駛、百度自動駕駛及語音識別、DeepMind深度學習,以及本身就具備雄厚實力的特斯拉自動駕駛、科大訊飛語音識別等都帶動著制造業在大數據基礎上的發展變革。
“柔性中國”是中國制造升級希望所在
從去年“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印發,到現在中國“智能制造”落地試點的逐步展開,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發展主線下,柔性化生產對于中國制造的創新發展、提質增效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柔性化技術的革新與升級也勢必會給中國制造業帶來全新的提升,在世界制造業領域中打造全新的“柔性中國”。
(新聞來源:中國智能制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