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否已經準備好了,人工智能的浪潮都已撲面襲來。
人工智能,這個誕生至今已有60多年的概念,正在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推動下,開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6月8日至9日,在杭州舉辦的第14屆浙商(投融資)大會暨2017浙商人工智能峰會上,與會浙商將進一步與人工智能相會,國內外大咖將在峰會上傳授布局之道。
最讓人期待的還有浙商發展研究院(浙商智庫)和《浙商》雜志聯合出品的《2017浙商人工智能發展報告》(以下稱《報告》)。據悉,這是首份浙商在人工智能前沿領域的發展報告。該報告從人工智能發展概況、技術運用和行業聚焦方面,全景式地描繪出浙商人工智能發展的藍圖,將為正在其中或準備進入的浙商企業提供參考。
本報記者提前獲得了這份《報告》。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工智能時代?企業要如何抓住這一風口?有什么樣的路徑?……《報告》試圖一一揭開這些疑團。
人工智能發展
駛入快車道
打開支付寶,阿里機器人可以進行人臉識別;打開手機,語音識別可以為我們解答問題;打開訊飛輸入法,可以實現高精度語音轉化為文字輸入;打開百度,可以為我們推薦最需要的搜索方案……
不管是日常手機應用里的某個功能,還是大型企業里復雜龐大的數據處理系統,背后折射出的,其實都是中國人工智能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報告》引用艾媒咨詢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2043年已突破100億元,以43.3%的增長率達到了100.6億元,預計2017年增長率將提高至51.2%,產業規模達到152.1億元,并于2019年增長至344.3億元。
《報告》分析認為,這輪人工智能浪潮的發展關鍵得益于大數據、計算能力和算法在過去5至10年間的快速發展。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人工智能研究處于爆發期,中國人工智能相關專利申請數從2010年開始出現持續增長,2043年,中國人工智能相關專利年申請數為29023項。此外,烏鎮智庫發布的《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報告》數據也顯示,在人工智能專利數量方面,中國在過去三四年已超過美國。
針對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起步相對較晚的現狀,《報告》分析認為,雖然產業布局、技術研究等基礎設施正處于進步期,但隨著科技、制造等業界巨頭公司的布局深入,人工智能產業的規模將進一步擴大。而且隨著眾多垂直領域的創業公司的誕生和成長,人工智能將出現更多的產業級和消費級應用產品。
在人工智能市場規模方面,《報告》援引多家分析機構的數字評估認為,目前全球近千家人工智能公司已覆蓋到62個國家的語音識別、手勢控制、虛擬私人助手、語音翻譯和智能機器人等十余個產業,國內涉及人工智能領域的公司也早已破百,所以不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的科技巨頭和風投機構都在布局人工智能這條產業鏈,以尋求占得人工智能市場一席之地。
浙商細分切入
提前布局中
技術浪潮翻滾,人工智能在和更強大的計算資源以及不斷擴增的數據結合下,正與越來越多的行業發生聯系。人工智能在國防、醫療、工業、農業、金融、商業、教育、公共安全等領域取得廣泛應用,正催生新的業態和商業模式,引發產業結構的深刻變革。
在浙江,眾多的領軍企業已經提前布局。安防出身的海康威視,通過多年視頻數據積累,快速切入人工智能,傳化集團以智慧物流為支點撬動發展新動力,吉利不斷深入智能駕駛領域,確立了以智能化為方向的技術發展道路,飲料大王娃哈哈集團也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一腳跨入機器人產業……
《報告》特別結合浙商企業的發展案例,對浙商產業發展路徑做了分析。由于不同的企業在具體的切入人工智能產業有所區別,《報告》將浙商人工智能的發展路徑歸納為了兩類:
一是供給創造需求。這種路徑主要基于基礎設施層的迅速進步,技術支撐實現更多拓展,結合應用場景,解決各行業的痛點。其中以云計算平臺代表企業阿里巴巴為例,通過開放云計算平臺,阿里云的用戶獲得了人工智能服務的能力,阿里巴巴也繼續占據入口這一有利位置,成為AI時代的“基礎設施”。阿里云ET正是基于強大的云計算和大數據處理能力,目前ET具備了在語音識別、圖像/視頻識別、交通預測、情感分析等技能,并朝著大數據AI的方向發展。阿里云的ET工業大腦、ET醫療大腦、ET電商大腦、ET城市大腦已經在部分行業實際運行了一兩年時間,很多應用效果也逐漸顯現。
二是需求驅動供給。這種應用的需求推動對技術支撐的開發,使得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不斷提高。由于在不同的行業上,人工智能的場景也不盡相同,《報告》中專門列舉了“AI+制造”、“AI+金融”、“AI+醫療”、“AI+安防”、“AI+物流”、“AI+交通”等幾種比較典型的結合模式來進行分析。經過分析,報告認為,由于人工智能是未來產業變革的基礎力量,對不同行業和場景的智能化改造已是未來趨勢。此外,安防、金融、醫療、汽車、教育、信息安全、零售等行業電子化程度較高、數據較集中且數據質量較高,因此在這些行業將會率先涌現大量的人工智能場景應用。
在《報告》看來,目前人工智能的技術領域的發展還在起飛期,機器學習、圖像識別和智能機器人三大領域將有望帶來技術騰飛,建議浙商重點布局;或者通過收購初創技術企業,加速人工智能布局,逐漸形成技術優勢,技術層的進步人工智能進入發展的上升通道,應用層投資機會和投入回報率也隨之高企。
政策引導行業
迎來機遇期
人工智能的發展,光靠技術創新還不夠,需要搭建起支撐整個產業結構的“四梁八柱”,在中國,人工智能已得到政策的堅定支持。
《報告》中提到,在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之前,“人工智能”一詞就已在國家各類文件中頻頻“亮相”:2015年7月,“人工智能”被寫入《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2043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出現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同年5月,發改委聯合多部委出臺《“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將人工智能納入“互聯網+”建設專項;在去年12月發布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新興產業規劃中,也提出打造人工智能產業生態。
據統計,目前,我國已經有超過30個城市將機器人產業作為當地的重點發展對象,各地政府建成和在建的機器人產業園達到40余家。在浙江,“十萬企業上云行動計劃”作為2017年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的重點工作任務之一,計劃今年新增10萬企業上云,建設“云上浙江”,打造“數據強省”,旨在借助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力量,讓浙江制造再上一個臺階。
《報告》分析稱,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扶持政策的連番出臺,表明國家對人工智能產業的前景高度看好。我國也將逐步夯實基礎資源與創新平臺,基本建立人工智能產業體系、創新服務體系、標準化體系,使我國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產業發展與國際同步,應用及系統級技術做到局部領先。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作為一個龐大的高新技術合集,“人工智能+”作為新經濟業態已經開始萌芽,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擁抱人工智能,用“人工智能+”助力技術和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報告》指出,目前較為成熟的感知智能技術(語音識別、內容識別)的應用開發所形成的“人工智能+”將引領產業變革,成為推動社會飛躍發展的新動力。在傳統產業,人工智能可以在制造業、農業、教育、金融、交通、醫療、娛樂、公共管理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將不斷催生新的業態和商業模式;在新興產業,人工智能還可以帶動工業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VR、無人機等處于產業生命周期導入期的公司飛躍式發展。
《報告》認為,當前中國還處于應用場景起步到快速發展的階段,預計5至10年能陸續成熟。綜合來看,應用場景和技術支撐將成為人工智能進一步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新聞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