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青島市城陽區的青島凱撒制本有限公司立體倉庫,一輛輛無人駕駛的叉車特別引人注目。只見它在狹窄的空間里精準地把各種物品擺放整齊,分毫不差;從容不迫地把進出倉庫的物品拉進拉出,不偏不倚……“這就是我們生產的工業移動機器人。現在,我們在這一領域已經可以和世界最先進水平媲美了。”青島海通勝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福齋告訴記者。
這不就是叉車AGV嗎?咋一轉眼就成工業移動機器人了?
“外形差不多,大腦不一樣。”面對記者的疑問,孫福齋介紹道,“傳統AGV大多是以磁條為軌道的有軌導航,工業移動機器人則是按照地圖和自然環境導航的,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實現群體智能協同”。
別看孫福齋說得簡單,但真要做成工業移動機器人就不簡單了。“純倉儲行業一般是從A點到B點,用叉車AGV足以應付。但要是從倉庫到生產車間,路線和生產流程就復雜多了,必須使用工業移動機器人才能實現無人運輸。”孫福齋告訴記者,最大的難點在于智能化和高精度,誤差是以毫米為單位計算的。這對兩項技術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一項是高精度機器人控制導航技術,另一項是高精度地圖生成技術。
資料顯示,發達國家在這兩項技術上比較成熟。特別是導航,國際上主要使用3種技術,但各有優缺點。其中,激光導航技術精度很高,但在室外不能使用;多線雷達導航技術室外室內都可以使用,但成本太高;慣性導航技術通過與自然環境相結合,室內室外都可以使用,成本也相對較低,但精度又不夠。國內的技術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不小,換句話說,要做工業移動機器人,最好的選擇是直接使用國外的核心控制器,也就是“外國大腦”。
可孫福齋就是不信邪。海通勝行成立后,曾在華為技術部門工作了5年的孫福齋在青島嶗山區創智谷創建了由20多位博士和碩士組成的研發團隊,開始了艱苦的研發。
“工業移動機器人其實就是人工智能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其‘大腦’外殼由定位傳感器、IMV導航單元、主控制器等組成,‘腦細胞’就是高精度導航技術和高精度地圖生成技術,其對軟件、算法、硬件、工藝都有很高的要求。”孫福齋說,經過1年多夜以繼日的研發,海通勝行終于掌握了高精度導航和高精度地圖的核心技術,并成功將所有技術集成到一個裝置中,做成了核心控制器。
“我們可以根據客戶‘畫’出來的地圖編碼,用解碼技術實現地圖的標準化和高精度,慣性導航技術會讓機器人按照地圖精準行進。這個設備的精度與國外最先進水平相當,一輛長3米、寬1米的機器人工作誤差不會大于10毫米,但價格只是進口設備的一半。”孫福齋說。
就這樣,第一臺工業移動機器人下線了。它的首秀安排在大潤發連鎖超市的倉庫里。讓大潤發員工沒想到的是,這臺裝上“大腦”的叉車很靈光,能夠在狹窄空間里輕松完成連人工駕駛都費勁的調轉。更重要的是,工作效率提高了近一倍。這讓大潤發的高管們備感驚喜,逢人便夸,海通勝行的工業移動機器人就這樣依靠口碑走紅了。如今,海爾、中車、富士康、京東方、正泰等都成了他們的客戶。
如今,又是3年時間過去了,海通勝行的技術也不斷成熟。他們開發出了智能調度及管控軟件,也就是俗稱的“群體智能技術”,能讓上百臺工業移動機器人協同工作。“這一技術同樣達到了國際最先進水平。”孫福齋說,未來企業使用工業移動機器人的場景多了,群體智能會發揮更大作用。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