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全面推行綠色制造,不斷縮小與世界領先綠色制造能力的差距,加快趕超國際先進綠色發展水平。根據中央安排,第四批中央環保督察八路督察組已組建集結完畢,于近日陸續完成對吉林、浙江、山東、海南、四川、西藏、青海、新疆(含兵團)的進駐工作。這一批督察工作展開,意味著中央環保督察在兩年之內實現了對全國31省(區、市)督察全覆蓋的既定目標。
環保督察保持高壓態勢,目的非常明確:以約束機制倒逼綠色制造加快發展。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綠色制造聯盟專家組成員渠慎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不斷加碼的環保督察,對鋼鐵、水泥、煤炭等行業的生產都提出了很高的環境要求。達不到環保標準,工廠不能開工,相關產能一定要關閉。這就會倒逼相關企業使用環保設備,開展和實現綠色制造。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進綠色制造發展過程中,越來越離不開質量的支撐作用,綠色制造從理念和實踐上都更多凸顯出“綠色質造”的特征。事實上,綠色制造本就應該強調質量因素,因為質量既是“綠色”的基礎,也是實現綠色制造的手段。根據《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構建綠色制造體系的設想,綠色制造要求在保證產品的功能、質量的前提下,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通過開展技術創新及系統優化,將綠色設計、綠色技術和工藝、綠色生產、綠色管理、綠色供應鏈、綠色就業貫穿于產品全生命周期中,實現環境影響最小、資源能源利用率最高,獲得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優化。顯而易見,質量作為一種“前提”,為綠色制造須臾難離。更重要的是,“制造”本身所追求的精益化、高效化,是質量的本質要求,這與“綠色”概念中的循環化、集約化節能改造相吻合。因此,“質量”和“綠色”融合,將在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綠色轉型方面產生疊加和倍增效應。
當然,現在大力推進綠色制造,并著力實現向綠色質造轉變,與我國在這方面尚存在不少問題,已經影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相關。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一批鼓勵引導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措施,綠色技術創新及產業化步伐提速,綠色園區建設加快,企業綠色供應鏈應用取得積極進展。但是,總體而言,現階段我國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情況還與國外差距較大,尤其是綠色制造技術水平低仍是制約綠色制造最突出的短板。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由于部分綠色技術和產品的“綠色程度”難以量化,缺少持續的基礎數據和足夠的公開信息支持,導致綠色標準和標識制定認證困難,影響綠色設計、綠色產品推廣、綠色評價等工作開展,不利于綠色制造體系構建。
標準和認證認可是國際公認的國家質量技術基礎。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必須強化包括標準、認證認可在內的國家質量基礎的支撐作用。推進綠色制造當然更需要這樣的支撐。所以,加快“綠色制造”向“綠色質造”轉變,必須要重視標準工作,完善綠色制造技術標準與管理規范。要盡快建立綠色技術、綠色設計、綠色產品的行業標準和管理規范。對現行標準進行全面清查和評價,按照綠色和可持續的原則,對原有標準進行補充修訂,加快推進新技術、新產品的標準制定,并嚴格實行標準管理。積極參與并主導綠色國際標準的制定,推動中國綠色標準國際化。
來源:先進制造業 中國制造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