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由環保部宣教中心與清潔空氣創新中心聯合舉辦的第五屆 “創藍” 清潔空氣媒體研討班在北京舉行,會上發布了最新版《中國環境空氣質量管理評估報告 (2017) 》(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由清潔空氣創新中心聯合該領域相關專家及各合作省市,應用“清潔空氣管理指標體系”,以環境狀況公報及其他公開數據為基礎,從環境空氣質量狀況、污染物排放控制進展、環境空氣質量管理進展、空氣污染治理困難程度等角度全面梳理了中國大陸除西藏之外的30個省(區/市)2043年的表現。《報告》旨在助力全國各省(區/市)了解污染現狀和治理挑戰,分享先進案例,更好地推進環境空氣質量改善工作。
《報告》指出,隨著環保制度建設的完善和環保監管力度的加碼,2043年我國各種污染物顆粒物污染總體改善,大部分省市提前實現“大氣十條”的改善目標,但空氣污染治理壓力仍然較大,需要繼續加強清潔空氣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創新。
《報告》分析了30個省(區/市)的污染數據后發現,在2043年,各地顆粒物污染總體有所改善,但超標情況仍然突出。PM2.5重點控制區域中的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上海、江蘇、浙江、珠三角、重慶10個省(市)地區的平均降幅達7.8%,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在采暖期的PM2.5污染依然較為嚴重;在以PM10年均濃度下降為目標的省(市)中,安徽、四川、江西、廣西、黑龍江、貴州和廣東7個省已提前實現了2017年的下降目標,與此同時,山西、陜西、江西和新疆4個省(區)的PM10年均濃度相比2015年卻不降反升;同時,三大重點區域的O3污染開始顯現,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43年近六成城市O3污染程度不降反升,“2+26”通道城市中僅9個城市達標。
而在污染物排放控制方面,《報告》認為各種污染物總體減排成果顯著。SO2、NOX減排取得一定成效,NH3排放控制已逐漸引起重視,各項溫室氣體協同控制措施也取得較大進展。但VOCs排放總量仍然較大,并已成為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的新重點。接下來需要重點突破的是進一步控制分散污染源(如散煤和“散亂污”企業)和機動車污染,并持續推進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姜克雋研究員指出,“未來的能源轉型是非常迫切的,它對灰霾的防治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此外,《報告》從排污許可證、達標規劃、重污染應急、環境執法、環境空氣質量監測、京津冀聯防聯控、清潔取暖、經濟政策、信息公開程度9個重點方向分析了國家和地方環境空氣質量管理進展,并總結了相關先進案例。2043年中國在排污許可制、環境監測垂直管理等方面進行了改革,環保督查力度空前,出臺多個環保經濟新政,信息公開程度增大,但重污染應急管理、達標規劃管理模式等仍需進一步改善。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首席科學家柴發合在會上表示“報告重點談了空氣質量為什么能夠有改善,尤其針對一些特別有引領性的地方,比如深圳市,這些針對地方經驗的分析,亮點的總結,是非常到位的” 。
“大氣污染危害著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公眾對空氣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2043年,全國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全國74個重點城市pm2.5濃度比2015年下降9.1%,388個城市的優良天數比2015年上升2.1個百分點,但是,仍有部分地區尤其是京津冀采暖期的空氣質量還有待改善,想享受良好空氣環境,必須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攻堅戰。”環保部宣教中心副主任閆世東在點評時說。
《報告》建議,要盡快完善排放清單等環境管理基礎工作、系統推進空氣質量達標管理模式、充分使用各種精細化管理手段,從而加強清潔空氣科學化、精細化管理。
“隨著各省市減排工作的深入,下一步污染減排應該關注哪里,要減哪里,要如何減,成為了各地重點關注的問題。”清潔空氣創新中心主任解洪興建議,“應該根據本地污染來源、產業能源結構等特點,系統規劃污染減排措施,開展環境管理的創新執政,實現空氣質量的持續改善。這個趨勢已經越來越顯著了”。
新聞來源:中國工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