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引領鋼鐵工業發展的第一動力和核心,在鋼鐵工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時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激發技術蘊含的巨大潛能,更加需要通過創新來孕育新動力。在日前舉行的2017年鋼鐵行業科技創新大會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劉振江指出,我國鋼鐵工業在轉型升級中,無論是推進結構調整、節能環保、品種質量、工藝裝備升級,還是發展綠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都離不開技術的支撐,其中核心技術最為重要。因此,在科技創新方面,鋼鐵工業要加快技術創新體系和體制機制建設,加快先進技術研發,加快發展智能制造,加快推進標準和產品質量升級,以新鋼鐵適應新時代發展,以新鋼鐵支撐新時代發展。
行業既大又強基礎已奠定
2017年1~10月,全國國有企業收入和利潤持續較快增長,利潤增幅高于收入9.2個百分點,其中,鋼鐵等行業表現突出,利潤同比實現較大增幅。
今年以來,鋼鐵行業盈利能力的大幅增長也充分體現在上市公司的業績上,數據統計發現,今年前三季度滬深兩市26家鋼鐵行業上市國企共計實現歸屬母公司凈利潤419.83億元,較去年同期的76.69億元同比大增447.41%,其中18家公司三季報業績均實現同比翻番或扭虧。
事實上,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動下,2018年行業整體盈利將維持較高水平的觀點已成為各界的共識。
劉振江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鋼鐵行業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過剩產能取得重大突破,管理創新、科技創新成績顯著,既有力支撐了國民經濟發展,又為中國鋼鐵工業實現既大又強轉變奠定了堅實基礎。一是鋼鐵工業科技創新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整體水平明顯提高。二是鋼鐵工業科技創新推動轉型升級效果顯著。三是鋼鐵工業科技創新取得重大突破,項目研發碩果累累。四是鋼鐵工業創新體系日趨完善,創新水平不斷提升。五是鋼鐵工業科技創新成果推廣加快,應用效果明顯。六是科技創新為鋼鐵工業應對困難和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
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動力仍不足
劉振江認為,我國鋼鐵工業轉型升級,要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要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要更好地滿足國家、人民和社會對發展質量、供給質量、服務質量、生態環境質量日益增長的新需求,對鋼鐵質量、壽命、安全、環保、實用性的更高要求,這是全行業必須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和努力的方向。
劉振江指出,必須清醒地看到,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我國鋼鐵工業在技術進步方面仍存在著不少問題。比如,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動力還不足,對科技研發投入與鋼鐵大國地位還不相稱,創新資源分散,集中力量攻堅克難的力度還不足;一些前沿技術、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缺失,大量鋼鐵產品長期徘徊在一般水平;質量穩定性還不夠,高端產品生產還有待加強;標準的有效性、適用性、引領先進性還有待提升,節能環保、低碳綠色發展的核心技術還有待突破;鋼廠與城市共融共存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基礎理論、產業融合技術還有待加強研究;信息技術與鋼鐵制造融合發展有待深化,智能化仍需時日;新材料研發、人才培養還需要加大力度;我國鋼鐵工業科技進步的國際影響力還有待提高。這些問題不解決將難以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將不利于創新型鋼鐵建設和轉型升級戰略目標的實現。在國家和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下,鋼鐵工業必須集全行業之力,盡快克服和解決這些問題。
以管理和科技創新提升競爭力
劉振江強調,進入新時代,我國鋼鐵工業必須站在新的歷史方位謀劃轉型升級戰略和路徑,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根本遵循,深刻理解新時代的新思想、新理念,準確把握新時代的特點和主要矛盾,正確認識新時代的目標、任務和路徑;必須將產業自身發展融入到國家整體建設和經濟發展中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創新引領發展,全力支撐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實現。我國鋼鐵工業未來的發展,要與國內外經濟發展相適應,與國家奮斗目標和經濟發展戰略相符合,要向縱深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科學合理的調整產業布局和企業結構,要以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提升企業的競爭力。與此同時,全行業要共同維護行業平穩運行,為創新驅動奠定堅實的基礎,中國鋼鐵工業發展必將邁入前所未有的快車道。
劉振江表示,我國經濟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鋼鐵工業面臨著趕超跨越的難得歷史機遇,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根本遵循,站在國家和行業發展新時代的起點上,吹響建設創新型鋼鐵的號角,再次贏得發展主動權,確保既大又強“鋼鐵夢”目標圓滿實現。一是鋼鐵工業要努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二是鋼鐵工業要努力實現科技創新突破。三是鋼鐵工業要著力加快質量升級。四是鋼鐵工業要著力發展智能制造。五是鋼鐵工業要著力推進低碳綠色發展。六是鋼鐵工業要著力提升創新價值。
劉振江透露,2017年年初,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組織行業力量,進行《中國鋼鐵工業轉型升級戰略與路徑》研究,凝聚行業智慧,研究鋼鐵工業轉型升級戰略和目標,謀劃實現目標的路徑和措施,目前已經形成了初稿。初稿提出了對鋼鐵工業在新時代的新定位、新戰略、新目標的思考,及其實施路徑與措施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