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國家的4萬億投資計劃到今年5800億電力投資計劃,再到不久前通過的裝備制造業振興規劃,鼓勵核電發展的政策導向清晰可見。在2月17日召開的國家能源局“核電技術裝備自主化第三次工作會議”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指出,積極發展核電是調整中國能源結構的關鍵,而推進核電技術裝備自主化則是加快核電建設的重要保障。
至此,核電裝備自主化的發展思路得到明確。分析人士認為,到2020年,我國核電設備市場或將達到4000億元,核電裝備自主化進程的推進必將帶來核電裝備業的大發展,而核電發展的技術瓶頸等制約因素仍有待進一步理順。
核電發展目標將“升級”
據國家能源局內部人士透露,我國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將被調整,其中設立的建設目標都將“升級”。
根據2006年3月國務院通過的《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到2010年,在運行核電裝機容量1200萬千瓦;到2020年,在運行核電裝機容量4000萬千瓦,在建核電裝機容量1800萬千瓦。而2020年的目標有望調整為70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
分析人士認為,調整后的目標比此前業界預期的6000千瓦更高,這將直接帶來我國核電設備市場的大發展。事實上,地方對發展核電的積極性使得全國核電的發展速度遠遠超出預期。
日前,國家公布了電力投資將達5800億元的投資規劃,其中將有一大部分用于核電等新能源領域的投資。一向被業內人士認為是政策推動的核電產業如今已經迎來了切切實實的政策利好。
聯合證券研究員王爽認為,從在建及發改委批復的情況看,2020年核電實現7,0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的目標是比較有保證的,樂觀估計最高可以達到1億千瓦。截至2008年底,已投產的核電機組為885萬千瓦。保守估計未來十年,新增核電裝機7600萬千瓦。
在縮小差距中加速前進
從國家發改委獲悉,日前,遼寧紅沿河核電項目三四號機組和秦山核電廠擴建項目(方家山核電工程)建設均被頒發許可證。
盡管國內只有中電投、中核總和中廣核可以進行投資并控股核電廠,但核電運營的豐厚回報正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到核電站的投資中來。2月26日,皖能電力公告稱,公司攜手中核集團開發安徽吉陽核電項目。
目前,我國已投產的核電站有6座,11臺核電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885萬千瓦,僅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1.1%左右,2008年核電發電量684億,僅占總發電量的1.99%。
然而,我國核電發展相比世界水平還有很大差距。目前世界核電的裝機容量平均水平是17%,其中超過20%的有43個國家,法國發展最為成熟,達到了77%,而且,國外的核電成本普遍低于煤電成本。
在政策的鼓勵下,我國核電開發迎來“春天”,核電站建設也逐漸從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延伸。
張國寶在國家能源局“核電技術裝備自主化第三次工作會議”上表示,2009年,中國引進美國西屋AP1000技術建設的浙江三門一期2臺125萬千瓦核電機組、山東海陽一期2臺125萬千瓦核電機組;引進歐洲EPR技術建設的廣東臺山2臺170萬千瓦核電機組,以及海南核電一期2臺65萬千瓦核電機組等項目將相繼開工,裝機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2010年,中國內陸江西、湖南和湖北三個核電項目可望開工。
當前有10座核電站已經開始動工,共24臺核電發電機組,已核準的裝機容量為2,430萬千瓦。若考慮二期、三期工程,則最高可達5,030萬千瓦。
核電裝備將迎4000億市場份額
依照行業平均水平,用于核電的總投資額中,將有約50%用于采購核電相關設備,東莞證券研究報告指出,按照目前的平均水平來算,核電二代半技術的造價為1.1~1.5萬元/kW,中國核電設備市場到2020年預計將有3500-4000億的容量,每年設備需求量約為300億元。
目前,聯合證券研究員唐曉斌認為,我國的核電裝機約為1000萬千瓦,如果按照2020年將實現核電裝機7000千瓦來計算,未來將建6000萬千瓦,即未來將投資6千億在核電總裝備領域,其中,核島、常規島、輔助設備的比重分別為6:3:1,分別為3,600億、1,800億、600億元。
分析人士預計,2008-2020年核島設備的市場容量約為1800億元左右,其中蒸汽發生器、壓力容器、反應堆冷卻劑泵和閥門分別約為320億元、440億元、430億元和200億元。2008-2020年常規島設備的市場容量約為1200億元,其中汽輪機和發電機的市場容量分別約為280億元和240億元。
國內核電主要設備商有三大動力集團:東方電氣、上海電氣和哈動力。當前核島主要制造廠商中,主要是東方電氣、上海電氣攜同國外企業共同競標。常規島制造方面,三大動力集團都可以參與競標,但引進的技術各不相同。東方電氣與阿爾斯通聯合競標,上海電氣、哈電則分別與西門子、三菱合作。
提高國產化率兼顧技術引進
技術路線之爭和國產化率較低一直是我國核電發展的制約因素。在此次“核電技術裝備自主化第三次工作會議”上,張國寶表示,要大力推動核電技術裝備自主化工作,要統一技術路線,優化資源配置;要盡快建設我國核電技術裝備標準體系。
據國家能源局相關人士介紹,我國核電關鍵設備在國產化方面有所突破,其中,反應堆壓力容器和蒸汽發生器關鍵鍛件在國內首次實現全部國產化,主蒸汽隔離閥將有望首次實現國產化,電器貫穿件設備首次實現完全國產化。秦山二期1、2號65萬千瓦機組的自主設計率達90%,國產化率為55%。
目前,通過大亞灣、嶺澳一期和二期核電項目的建設,我國已初步掌握了第二代及改進型核電技術,并具備了批量化建設百萬千瓦核電站的能力。未來幾年,我國核電自主化發展面臨的重要任務是:通過依托重點工程,提高二代改進型核電技術裝備的國產化率,消化吸收第三代核電技術。如此一來,核電開發成本將降低,核電的上網電價有望與當地燃煤機組相當。
據悉,上世紀90年代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秦山一期核電站的絕大部分設備由國內研制,國產化率達70%以上。根據中國機械聯合會的數據分析,新近核準的核電項目綜合國產化率將有望提高到80%以上。
天相投顧分析師李亞輝認為,盡管部分關鍵設備已經實現了國產化,但在核電建設中,仍有可能繼續引進國外的技術,以追趕世界先進技術水平,單純提高國產化率不是難事,但提高國產化率并不是最終目的。
中國廣東核電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鄭東山曾表示,實現國產化目標需要把國產化推進的成果(樣機或樣件的研制成功)轉化為相應的設備供貨合同,并通過供貨合同的執行來完善和提升設計與制造技術水平,鞏固國產化推進工作取得的成果。
事實上,如何在提高核電設備國產化率的同時,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并使國產化率的提高真正惠及核電設備商,還是核電長期發展亟待解決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