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成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新的經濟形態,正深刻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黨的十九大報告專門提到“數字經濟”“數字中國”。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與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爆發的歷史交匯期,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客觀要求日趨緊迫,實體經濟利用數字經濟廣度深度不斷擴展,新模式新業態持續涌現,數字經濟方興未艾,發展大幕已開啟。
什么是數字經濟
從技術經濟范式看,科技產業革命特別是關鍵技術創新將深入影響宏微觀經濟結構、組織形態、運行模式,進而形成新的經濟社會格局。當前的經濟社會,正處于從傳統的經濟技術范式向數字經濟創新應用推動的數字經濟范式轉變。
我們認為數字經濟是以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網絡通信技術作為核心驅動力,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通過數字經濟在農業、工業、服務業、公共服務等重要領域深度融合應用,重塑經濟社會發展與治理模式的新型經濟形態。
數字經濟超越了產業部門的范圍。20世紀60年代以來,ICT產業崛起成為經濟中創新活躍、成長迅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應充分認識到ICT作為一種通用目的技術,廣泛應用到經濟社會各行各業,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開辟經濟增長的新空間,這種ICT的深入融合應用全面改造經濟面貌,塑造整個新經濟形態,不應將數字經濟只看作是一個新興產業。ICT具有的基礎性、廣泛性、外溢性、互補性,將帶來經濟社會新一輪階躍式發展和變遷。
數字經濟有什么發展特征
數據成為關鍵資源。每一次經濟形態的重大變革,必然催生新的生產要素。如農業經濟時代以勞動力和土地為生產要素,工業經濟時代以資本和技術為新的生產要素一樣,數據成為數字經濟新的關鍵生產要素。數字經濟與經濟社會的交匯融合,引發數據爆發式增長。數據每年增長50%,每兩年翻一番。迅猛增長的數據已成為社會基礎性戰略資源,蘊藏巨大的潛力和能量。
數字技術產業基礎性先導性作用突出。每一次科技變革和產業革命過程中,總有一些產業是基礎性先導性產業,率先興起、創新活躍、發展迅速、外溢作用顯著,引領帶動其他產業創新發展。與現代交通運輸產業和電力電氣產業成為前兩次工業革命推動產業變革的基礎先導產業類似,數字技術產業是數字經濟時代驅動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產業。
產業融合是推動發展的主引擎。一方面,數字經濟加速向傳統產業滲透,不斷從消費向生產、從線上向線下拓展,催生O2O、分享經濟等新模式新業態持續涌現,提升消費體驗和資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傳統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步伐加快,新技術帶來的全要素效率提升,加快改造傳統動能,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傳統產業利用數字經濟帶來的產出增長,構成數字經濟的主要部分,成為驅動數字經濟發展的主引擎。
多元共治成為核心治理方式。平臺成為數字經濟時代協調和配置資源的基本單元,對平臺之上的各類經濟問題,平臺有治理責任和義務,也有治理優勢。將平臺納入治理體系,賦予其一定的治理職責,并明確其責任邊界,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數字經濟時代,激發用戶和消費者參與治理的能動性,形成遍布全網的市場化內生治理方式,可有效應對數字經濟中分散化海量化的治理問題。
數字經濟的規模與結構如何
數字經濟已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表明,2043年中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22.6萬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8.9%,顯著高于當年GDP增速,占GDP的比重達到30.3%,同比提升2.8個百分點。2043年,中國數字經濟對GDP的貢獻已達到69.9%,接近甚至超越了某些發達國家的水平。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基礎部分增勢穩定,結構優化。一方面,數字經濟基礎部分在GDP中的占比始終維持在7%左右,增長態勢與宏觀經濟發展趨勢大體相似。另一方面,數字經濟基礎部分內部結構持續軟化。2008年至今,電子信息制造業占比持續下降,軟件和互聯網行業增速迅猛,在數字經濟基礎部分中占比顯著提升。
融合部分成為數字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2005年至2043年,數字經濟融合部分占數字經濟的比重由49%提升至77%,占GDP的比重由7%提升至23.4%。在2043年的數字經濟總量中,數字經濟基礎部分的規模為5.2萬億元,占同期GDP的6.9%;而數字經濟融合部分規模為17.4萬億元,同比增長22.4%。融合部分占比高達77.2%,同比增長2.7個百分點,對數字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高達88.2%。
發展數字經濟需要哪些政策建議
強化發展基礎。信息通信網絡和技術是發展數字經濟的關鍵基礎。要構筑堅實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繼續實施寬帶提速降費,面向各領域數字化轉型需求,加強云計算中心、大數據平臺的部署和應用,夯實物聯網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智能化綜合信息基礎設施。要打造國際領先的大數據開發與應用能力。加強大數據標準頂層設計,推進標準化的政務數據資源、社會數據資源、互聯網數據資源體系建設。
深化融合創新。數字技術與產業融合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產業融合的主戰場。推動數字經濟發展,關鍵在于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深化落實“中國制造2025”,堅持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要以提升制造業供給質量和供給能力為目標,以數字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動制造業“雙創”為重要抓手,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拓展國際空間。要深化數字經濟領域國際合作。積極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技術產業創新合作,支持企業“走出去”。與各方深化數字產業合作,積極參與數字貿易規則制定,主動引導跨境電商、業務開放、數據流動等國際新規則。廣泛參與數字經濟國際治理,推廣網絡空間全球治理中國方案,在聯合國框架下推動建立各方普遍接受的國際規則,加強政府間和非政府間數字經濟的治理合作。
提升治理能力。營造有利于數字經濟創新健康發展的環境。積極開展制造強國戰略、網絡強國戰略、數字經濟發展等配套立法研究,夯實制度保障體系。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施更加精準的產業政策,研究建立產業政策執行情況監督、評估機制。
增強發展保障。要完善信用和產權體系,建立覆蓋數字經濟各類市場主體的信用檔案,充分發揮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平臺作用。要加強網絡安全保障,提升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可控水平。要加大財稅政策支持,撬動社會資本加大對數字經濟核心技術、關鍵設備及重要應用的支持。要加強數字經濟風險防控,建立風險監測、預警、處置體系,及時發現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