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經三十多年的發展后,玉環水暖閥門已形成從模具研發、銅棒加工到鍛造、精加工、電鍍、拋砂、裝配的完整產業鏈,擁有成品和配件生產企業1300多家,具備100多個品種1000多個規格的系列產品生產能力。
2017年,臺州玉環水暖閥門年產值達339.38億元,約占全國同行業同類產品總產值四分之一,占全國同類產品出口總額23%,產品遠銷歐美、日本、東南亞等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這些光鮮數字的背后是國內市場成本上升、東南亞市場競爭加劇,不少閥門企業已經感受到強烈的危機感,如何長久發展下去成為擺在閥門企業面前的問題。
閥門行業“痛”在品牌不響
玉環擁有“中國閥門之都”“中國水龍頭生產基地”等多張國字號金名片,但在新一輪經濟增長中,水暖閥門行業靠低成本構筑起的國際競爭優勢正面臨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各種壓力,尤其是品牌、技術等方面建設的步伐還跟不上轉型升級的更高要求。
記者了解到,玉環水暖閥門企業受生產裝備、技術創新能力等方面限制,產品總體屬于附加值較低的中低檔產品,在產品精度、使用功能、生產質材等方面都與國外產品有較大的差距,價格相差在100%-200%之間。
“玉環的閥門產品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且出口增速遠高于產業總體發展速度,這導致產業發展基本依賴于國際市場需求的增長。”浙江省水暖閥門協會秘書長陳林貴認為,由于企業出口產品以中低檔類為主,且出口數量較大,容易受到國際貿易壁壘和反傾銷制裁。
特別是在近年來外貿形勢嚴峻,閥門企業生存壓力逐漸增大的情況下,不少企業大打價格戰,而忽視了長遠的品牌效應,導致大部分國外客戶對中國制造企業的印象就是沒有品牌,只有廉價勞動力、加工工廠,甚至有些抗拒和抵觸中國品牌。
陳林貴告訴記者,當玉環水暖閥門年產值達339.38億元,約占全國同行業同類產品總產值四分之一,以及海外市場疲軟導致OEM難以為繼時,才有企業認識到自主品牌的重要性,但品牌的創立和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大部分企業還處于起步階段。
加速“轉身”,從OEM到創立品牌
曾經和很多同行企業一樣,一開始借著為“洋”品牌代工而涉足閥門行業的浙江達柏林閥門有限公司,憑借自主品牌華麗轉身,成功擺脫了為國外企業打工的角色,還將自己的自主品牌——“DOUBLE-LIN”(達柏林)推向了全球108個國家和地區。
“意大利的閥門產業之所以能發展百余年,中國臺灣的閥門產業卻曇花一現,其根本原因在于意大利的閥門企業大部分擁有自己的品牌,擁有品牌優勢。所以我踏入這個行業就專注于走品牌之路。”浙江達柏林閥門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海林認為,如果沒有品牌,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閥門行業遲早會失去競爭力。
要想把利潤掌握在自己手里,創建自己的閥門品牌無疑是最好的方式。“如果做OEM,主動權在客戶手中,容易導致企業無序競爭,打價格戰。”陳林貴說,自主品牌可通過提升產品附加值來提高售價,取得更大的利潤,穩定性強,不易受外來因素影響,同時能有效控制庫存。
面對競爭越來越激烈的進出口貿易,閥門企業開始逐漸脫離傳統的“低價”策略,選擇通過打造自主品牌來提高自身競爭力。
正是擁有自己的自主品牌,短短18年時間,達柏林閥門就從剛成立的小公司蛻變成如今產值上億的企業,在2008年最嚴重的經濟動蕩時,不僅實現銷售額穩定增長,還倒逼開拓了國內市場。
臺州蘇捷制閥有限公司也在兩年前開始創建自主品牌,如今初有成效,實現年產值逐年增長。“閥門是一個門檻較低、競爭激烈的行業,現在不做品牌,根本跟不上行業發展,如果錯失時機,可能會被市場淘汰。”臺州蘇捷制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愈告訴記者,如今發展自主品牌的“班車”已經來到,趕不上就會被行業拋棄。
技術加持,自主品牌才夠硬
王愈深知,要想打響知名度,自身產品必須過硬,保持產業升級,上自動化設備,已是大勢所趨。
為此,臺州蘇捷制閥有限公司對加工工藝進行改造提升,將原先加工設備的10道工藝減少到8道,同時質量比原先更穩定。
“原先產品在生產加工過程中需要人工上下料,可能出現產品磕碰或性能偏差,我們對設備進行改良后,產品一次性加工出來,產品精確度更高。”王愈說。
記者了解到,為確保產品毛坯密實度,達柏林對鍛床噸位進行升級,并使用“荷定儀”對鍛床的噸位進行實時監測。
“機器換人”提高了勞動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從本質上促使了企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產業轉變,同時減少了材料和能源的消耗。
達柏林閥門在過去幾年陸續引進近40臺自動化設備。“自動化設備不僅能確保產品質量,最重要的是,此設備僅需一人操作,工作效率超過原有生產組裝流水線10人的量,有效解決了勞動力成本問題。”林海林說。
先進設備的引進,對相關配件和半成品的加工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產量提升了,質量穩定了,品牌的附加值自然隨之提高。有了品質過硬的產品,就不愁打不開市場。”陳林貴說。
當談及目前行業打造自主品牌的現狀時,陳林貴表示,盡管所有的企業都意識到自主品牌的重要性,也在逐步向自主品牌轉移,但是一些基礎差、能力弱的企業在實際操作中舉步維艱,真正開始做自主品牌的企業并不多,成功的更是鳳毛麟角。
“做自己的品牌,意味著可能會失去原先辛苦打造起來的市場基礎;同時新品牌如何拓展市場,也讓眾多水暖閥門企業心里都沒底,無法放手一搏。”陳林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