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50年,我國空間科學發展戰略目標為,開展針對重大科學問題的前沿探索與研究,在黑洞、暗物質、暗能量和引力波的直接探測、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太陽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及其預報和地外生命探索等方面取得原創性的突破進展。”在中科院今天舉辦的《創新2050:科技革命與中國的未來》中國科學院戰略研究系列報告新聞發布會上,中科院對地觀測中心主任郭華東分別介紹了未來幾十年我國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三大發展戰略目標。
郭華東表示,通過對空間科學的研究,將力爭在解答宇宙如何起源和演化;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命(包括人類)在地外空間的生存表現和能力;太陽和太陽系如何影響地球和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是否存在超越現有基本物理理論的新物理規律;空間環境下的物質運動規律等科學問題上取得重要進展。
2007年夏,中科院組織300多位專家,開展了能源、水資源、礦產資源、海洋、油氣資源、人口健康、農業、生態與環境、生物質資源、區域發展、空間、信息、先進制造、先進材料、納米、大科學裝置、重大交叉前沿、國家與公共安全等18個重要領域至2050年科技發展路線圖戰略研究。經過一年多時間,基本理清了至2050年我國現代化建設對重要科技領域的戰略需求,提出了若干核心科學問題與關鍵技術問題,從我國國情出發設計了相應的科技發展路線圖,形成了系列戰略研究報告。這些研究報告的中英文版以《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中科院戰略研究系列報告的形式陸續出版。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出席了今天的會議。他說,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既面臨著可能發生新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又面臨著能源資源、生態環境、人口健康、空天海洋、傳統與非傳統安全等嚴峻挑戰,必須構建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我國八大經濟社會基礎和戰略體系,即:可持續能源與資源體系、先進材料與智能綠色制造體系、無所不在的信息網絡體系、生態高值農業和生物產業體系、普惠健康保障體系、生態與環境保育發展體系、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體系、國家與公共安全體系。
圍繞這八大體系,報告中凝煉出了“后IP”網絡的新原理新技術研究和試驗網建設等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22個戰略性科技問題。路甬祥說,這些戰略性科技問題在我國現行科技規劃中尚未部署或部署力度不夠,宜用國家行為,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采用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重大科學研究計劃或重大研究領域方向集群等方式組織實施,科學設計、統籌布局、分工協作、持續攻關,力爭在科學原理層面取得原創性突破,在關鍵技術和系統集成層面取得重大變革性創新。
會上,信息、人口健康、空間、礦產資源、能源等路線圖研究組組長,分別介紹了相關領域科技發展路線圖戰略研究報告的研究制定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