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零部件的生產研發是我國裝備制造行業大多數企業的“短腿”。這一點不僅體現在中小企業上,讓很多大型企業也“頭疼”不已。國外供應商企業在基礎零部件供給、價格、供貨期、規格等多方面陸續開始對我國采取限制,在這樣的情況下,每年至少有近70%的行業利潤要被進口零部件吃掉。
近期國家出臺了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方案。規劃指出,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必須依托國家重點建設工程,大規模開展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工作;通過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礎配套件和基礎工藝水平;加快企業兼并重組和產品更新換代,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
此次出臺的規劃其中提出的發展關鍵配件、基礎部件自主研發和生產,在以前對裝備整機鼓勵和支持的基礎上,對基礎零部件的重視程度明顯有所加強,相關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會進一步惠及到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廠商。
零部件問題突出受制于人
基礎零部件的生產研發是我國裝備制造行業大多數企業的“短腿”。這一點不僅體現在中小企業上,讓很多大型企業也“頭疼”不已。國外供應商企業在基礎零部件供給、價格、供貨期、規格等多方面陸續開始對我國采取限制,在這樣的情況下,每年至少有近70%的行業利潤要被進口零部件吃掉。
徐工集團雖然在主機方面優勢明顯,但出口產品中很多零部件仍然依賴進口。“沒有掌握關鍵部件的核心技術,這些零部件的成本占到出口價格的30%。已成為我國工程機械企業的切膚之痛。”徐工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2007年徐工出口創匯5億美元,而購買國外零部件就花費了20億元,折算起來外國零部件占出口產品銷售額的40%,全部銷售利潤的70%~80%。
當得知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中把發展零部件放在重要位置的時候,三一重工負責人黃志明一臉的高興表露無遺。“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工程機械產品的技術水平平均差距在15年左右,主要表現在產品使用可靠性、整機壽命、外觀質量及信息化技術水平上。這些差距就集中反映在基礎部件技術水平方面。此次振興規劃中非常重視解決零部件這個‘老大難’問題,使得我們十分興奮。”
興奮之余,黃志明亦深感行業壓力,“2007年到2008年在我們工程機械行業曾經有一段井噴式的發展,但當時受制于零部件制約,使我們各方面產能并沒有完全發揮出來。現在,整個行業結束了近兩年30%以上的超高速增長,在新一輪低位調整時期盤旋。”振興規劃對基礎零部件從之前“發展主機帶動零部件行業發展”轉變為“一手抓主機一手抓關鍵零部件發展”,這表明對基礎零部件的重視程度有所加強。業內專家表示,這種重視對國內基礎零部件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軸承、液壓件行業,都出現過‘國家對某項技術進行聯合攻關后國內相關產品市場占有率大幅提高’的情況。”
摒棄“復制”提倡產學研結合
目前我國現有工程機械生產企業000余家,而專為工程機械配套的基礎零部件企業僅300多家,并且以中小企業為主,年銷售額過億元的不超過10家。一直以來在工程機械行業的產品研發和試驗手段上,基本還停留在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同類產品的模仿復制階段,這樣做一方面是產品低水平重復投資、重復建設現象嚴重,另一方面技術附加值高的產品品種少。
另有研究表明,我國工程機械整機故障60%~70%緣于零部件及發動機,大部分來自零部件故障。
發達國家已普遍采用數控機床、加工中心,實現了柔性自動化,并已向智能化和集成化方向發展。而我國機械企業的廠房設備大多陳舊,甚至與其它行業基礎零部件生產企業相比也有較大差距。專家認為,以國內的科研、技術水平,不是研制、生產不出高水平基礎零部件,而是沒有整合資源。“液壓主泵和主閥這些控制元件我們現在都在依賴于德國、意大利等歐美國家,這一塊利潤實際上有很大一部分被國外企業賺得。我國雖然可以生產許多大型設備,卻一直未能很好地解決關鍵零部件跟不上的問題,所以,出臺這個規劃以后對這方面的局面會有很大的改觀。”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專家團成員姜國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