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江南水鄉的浙江,曾經頻頻被霧霾所困擾,不少地方河水發臭、污泥圍城。經過十余年的生態建設,如今,綠水青山逐漸回到了我們身邊。這其中,作為我省能源主力軍的浙能集團功不可沒。在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中,浙能集團走出了一條敢為人先、引領全國能源技術的綠色革命之路。
近日,記者先后走訪了浙能集團分布在全省各地的電廠、污水處理廠等,切身感受了浙能集團在發展清潔能源,打造綠色、環保電廠,推進大氣治理和“五水共治”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和貢獻。
新能源+超低排放,守護浙江綠水青山
浙能松陽光伏電站現場,600畝綠油油的茶田沿著光伏板覆蓋整個山坡,成群的雞鴨在光伏板下啄食蟲草;碧水藍天倒影的池塘里,魚蝦暢游,鱗次櫛比的光伏板與山水風光交相輝映。
“我們是大型‘農光互補’地面光伏電站,2043年6月,裝機容量為35兆瓦的光伏電站投入運行。除發電外,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培育,‘農光互補’項目初具規模。到目前為止,已種植各類苗木230畝,各類經濟作物50畝;養殖龍蝦60畝,家禽600余只。”談起這個清潔能源項目,電站總經理李姚偉喜滋滋的。
發展新能源,讓松陽縣守住了一片綠水青山,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得益彰。而在浙能集團的傳統主業——燃煤發電方面,集團先后斥資超百億元,在國內最先完成燃煤機組脫硫、脫硝改造,率先實現火電機組超低排放,成為全球首個全面實現燃煤機組清潔化生產的大型發電集團,為煤炭清潔化利用找到了新的途徑。超低排放技術還榮獲了2018年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2017年,浙能集團發起設立規模達500億元的國內首支綠色能源投資基金,首期規模超200億元。浙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童亞輝表示:“浙能綠色能源基金將按照‘共建、共享、共商’的合作共贏新模式,力爭通過5年左右的努力,在萬億級的綠色能源市場中,著力培育兩家能源類上市企業,深度參與國內及全球綠色能源項目開發,撬動社會資本千億級以上,有力推進能源產業供給側改革,助力能源產業綠色發展。”
廢水、污水、污泥,統統變廢為寶
在浙能長興發電公司,記者見到了長江以南地區規模最大的中水回用工程基地,該項目以長興縣城市污水廠的生活污水作為水源,經過深度處理后作雜用水,用作發電機組的循環冷卻水,實現市政污水循環利用,使長興縣城絕大部分生活污水實現了零排放。“到2018年6月底,長電公司回用中水量達8779萬噸,相當于節省了7個西湖的水量。”公司安健環部副主任雷磊說。
玉環縣地處半島,淡水資源匱乏,用水成本高,當地一度陷入用水“緊張期”。浙能集團采用PPP模式投資建設坎門等污水處理廠,僅2017年就處理污水量超2400萬噸,排放水質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標準,滿足企業工業用水及農業灌溉需要。污水回用,對地處海洋前哨的玉環縣來說,可謂下了“及時雨”,同時城鎮周邊地區的污水有了好去處,也保護了玉坎河的自然水系。
海灣對岸的樂清市,同樣面臨著淡水資源短缺的局面。浙江省“五大百億”工程項目浙能樂清發電廠就落戶于此。為了實現與當地居民“不爭水”的承諾,樂電公司采用國際領先的反滲透法海水淡化裝置,日最大處理淡水2萬噸,保證了生產生活用水自給自足。截至2018年6月底,該海水淡化系統總制水量累計達3510萬立方米。
“浙能集團還積極參與浙江省剿滅劣五類水和固廢物綜合處置等環保行動,27個廢水優化整治項目得以實施,每年累計新增廢水處理能力1900萬噸、減排SS(懸浮物)3萬噸、重金屬4.5噸,年節約用水1000萬噸以上,綜合利用固廢物4300萬噸。”浙能集團生產安全監察部專工顏亦磊說。
利用污泥發電,不但有望破解“污泥圍城”的困境,使危害變身效益,還把能源項目打造成了生態環境治理平臺。“目前,我省入選的三個國家級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技改試點項目均落戶浙能集團。這三個清潔能源項目,利用干化的污泥與煤炭進行摻燒后發電,日處理污泥量將超過600噸,年消納量超過20萬噸。”浙能集團計劃發展部專工陳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