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日報》刊登了杭州林東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屢破世界潮流能發電新紀錄的事跡。8月下旬,該公司位于岱山海域的潮流能發電站收到首筆并網電費,這在世界發電史上前所未有。毫無疑問,浙江民企又拿到了一項世界“單打冠軍”。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就一直在研究探索利用海洋潮流發電,并取得一定試驗成果,但真正讓潮流能電流開始進入千家萬戶,還是從林東新能源開始。更令人驚嘆的是,就在林東新能源蓬勃崛起之時,歐美一些多年研究潮流能發電且投入巨資的知名大公司,因難以為繼,宣布關閉或即將退出。
這家民企究竟有何高招,率先突破讓世界各國科研人員都感到棘手的潮流能發電?
首先是情懷。大學畢業后,林東就一直想做改變世界的事情。發展新能源當然是趨勢,他曾想開發風電,但因這一領域無論是技術還是盈利模式均已比較成熟而放棄,而潮流能發電因尚無人突破應用被他選中。為此他到國外留學,向世界尋求突破方案。2009年4月,林東在美國洛杉磯建立孵化中心,與人合作成立LHD美國聯合動能公司。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和試驗,于2016年7月在舟山安裝了第一臺機組。
當時,經過創業磨難的林東,因為綠盛牛肉干經營公司的成功,企業年收入已經突破億元,如果安于現狀,也就是一個“牛肉干大王”。具有改變世界、報效祖國強烈情懷的林東卻不惜代價,將綠盛的大部分收益扔到“海”里,至今企業自身投資就超億元。剛開始時,能否獲得成功還是未知數,但林東抱定目標堅韌不拔。終于,第一代機組開始發電,首戰告捷。至今,機組已經更新迭代到第四代。
在此之前,林東遭受的挫折和磨難或許鮮為人知。他說,當時請當地吊船把機組安裝下水,一次就要300多萬元。同樣,嘗試新事物,敢于不斷追加投資進行研發,這在傳統科研體制下,也有相當難度。這或許就是原先我國潮流能發電幾十年來一直沒能實現應用突破的一個因素。
靈活有效的科研經費投入機制,是搏得“單打冠軍”的重要前提。這些年,林東潮流能發電項目,還吸引了一批有志于新能源創新、矢志于科技興國的科研人員加盟。現實中,由于事業單位科研人員與民營企業之間缺少一種雙向流動的渠道和機制,一方面事業單位科研人員難以邁出投身民企步子,另一方面民企研發的人力高成本也很難降下來。
這些年來,浙江民企出了不少世界“單打冠軍”。想要培育更多“冠軍”,民企亟須引進更多人才,加大研發投入。而要實現科研人才和民企的雙向流動,必須深化科研體制改革。 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