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的時間跨度,為杭州灣上虞經開區雕刻出諸多頗具意義的坐標。
“十三五”的五年間,從更廣視角打開空間布局——整合重構發展空間,“兩區”南北兩片相互呼應,迸發出齊頭并進的發展動力,其規劃面積達175平方公里,形成了打造“萬畝千億”高能級智造平臺。
五年間,從更高站位展開精準定位——加速產業鏈整合提升,重點打造“4+3+1”產業發展體系,即主攻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現代醫藥、電子信息,新布局通用航空、氫能、電子化學品三大未來產業,配套產業創新發展的生產性服務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形成了新的產業布局。
五年間,從更高層面崛起產業集群——大力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三大組團”展現新形象,“萬畝千億”高能級智造平臺集聚新勢能。經濟總量達到1350億元,落戶企業1300余家,集聚上市企業40余家。
五年間,從更細微處體現服務效能——貫徹“最多跑一次”改革,設立綜合受理大廳,承接6個區級部門30余項審批事項權限;按照“最多100”、最多80天等開工前審批工作要求,提高審批服務效率;深入開展“三服務”活動,充分發揮駐企指導員作用,動態防控、靠前服務,優化營商環境。
須臾五載,時間留痕。憑借“十三五”期間的大手筆規劃和大氣魄建設,杭州灣上虞經開區已然實現了一次次趕超發展,演繹著平臺整合提升、產業集群培育、改革創新賦能、營商環境優化的綜合魅力,鍛造出經開區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成色。
“自我革新的生命力” 新舊轉化,開辟轉型升級試驗田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這幾年貫穿我省經濟發展的一條鮮明的主線。聚焦高質量發展,杭州灣上虞經開區指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要邁向價值鏈的中高端”,為此轉型升級迫在眉睫,一場新舊動能轉換的宏大篇章在這里起筆、寫就。
早在2017年,杭州灣上虞經開區就已經謀篇布局,推動念好新舊動能轉換的“兩業經”。圍繞建設“全省化工升級創新示范基地、全國化工綠色安全智能制造示范區、全國先進材料創新制造中心”的定位和“綠色安全、循環高效”的目標,杭州灣上虞經開區積極打造化工行業改造提升“升級版”。
走進龍盛集團,在企業中央控制室的液晶顯示器上,車間內的設備運轉情況一覽無余。加氫、精餾、水解等復雜的生產流程,都通過自動化控制系統完成。
“龍盛集團正享受改造提升帶來的‘紅利’,以前環保治理是‘包袱’,現在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龍盛集團副總經理何旭斌說,“目前龍盛一半以上的裝備實現聯網監控,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普遍應用,工業‘三廢’的處理技術也得到進一步升級。”
如今,總投資約9000萬元的安全環保智慧監管平臺的建成投用,對整個區域可以實現高風險化工企業24小時監控、環保數據實時采集監控、轄區內異味的評價溯源、危化品車輛的定位監管等方面的統籌管理,目前已經對經開區112家企業進行監管,共布置前端感知點位208490個。
告別了曾經低產出的歷史,新崛起的智慧工廠象征著“畝均論英雄”的華麗起點,杭州灣上虞經開區更大力度地加碼高端智能制造業,車間發生的變化最真實。
在臥龍電氣驅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廠區,生產線上智能機器人揮舞機械手,自動搬運系統上來來回回的AGV小車,一臺臺電機正隨著生產線自動流轉,忙碌而有序。2020年,臥龍與德國采埃孚股份公司正式簽約,實現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全球化輸出,為打造智能電氣產業集群,加快建設灣區高能級智造基地注入動力。
據悉,杭州灣上虞經開區行業畝均增加值和畝均稅收分別增長1.7倍和1.8倍,不但在國內率先建立空氣異味評價體系,而且生態環保水平也大幅提升。累累碩果,見證著杭州灣上虞經開區化工產業脫胎換骨式的蛻變,展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自我重塑的鏈接力” 雙鏈融合,營造創新策源地磁場
創新是第一驅動力,也是產業鏈發展的靈魂所在。在新時代背景下,作為經濟開放、政策創新的“出風口”,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率先布局新材料和現代醫藥等新興產業,以“向內挖潛,向外招引”的戰略定力和決策智慧,將產業鏈上與下連接、點與面拓展,在高起點上實現快發展,釋放出產業鏈自身的強大支撐力。
在這片豐饒的沃土上,一批引領示范的優秀企業應運而生,賦能產業鏈上下游的龍頭型企業和“專精特新”的隱形冠軍企業比比皆是:如以龍盛、新和成、閏土、中化藍天等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充分利用自身產業基礎優勢,積極向高端樹脂、高性能工程塑料、高分子氟材料等新材料端延伸,開展全產業鏈布局;以晶盛機電、皇馬科技、中欣氟材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隱形冠軍,在高分子材料、半導體材料等領域打破壟斷、解決“卡脖子”問題,成為細分領域的領頭羊,與華為、京東方等巨無霸企業緊密合作,實現了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重視本地產業鏈的升級發展,我們旨在掌握主動權,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和標志性產業鏈,加快構建產業生態體系,為杭州灣上虞經開區的可持續發展培植新優勢、占領先機。”該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
產業鏈的升級發展,更需要源頭創新鏈的支撐助力。杭州灣產業協同創新中心如今已經初露崢嶸,集“項目孵化+產品研發+交流展示+檢測檢驗+專業服務”于一體,目前已成功引進項目及企業19家,成為經開區產業集群的加速器、新舊動能的轉換器、創新創業的集成器。
這樣的引智創新高地,在杭州灣上虞經開區還有很多。它們多點連接,共同構筑起經開區全區域協同、全鏈條融合、全要素配置的創新發展生態體系。浙江理工大學科藝學院、浙建院上虞校區建成投用;現代醫藥產業園等特色產業“園中園”漸具成效;搭建天津大學紹興研究院等高校、研究院平臺;通過運作國科控股新材料產業基金以及新和成新材料產業基金,實行“基金+項目”的培育模式;加快推進中科院新材料產業創新研究院建設,全面構建“研發、中試、產業化”三位一體的創新孵化機制。
“自我升值的向心力” 賦能城市,攀升產城能級新高度
順著波瀾壯闊的曹娥江一眼望去,碧波清漣擁簇著一座座頗具特色的建筑群,穿行在郁郁蔥蔥的林木之間,現代風格的建筑與優美綠化交相輝映,一座名副其實的“花園式產業園”躍然眼前。
人們在這里生活工作越發便利、舒心,一面享受著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速度與激情”,一面享受著山水相依、田園生活的“品質與詩意”,讓“企業在城中,城中有企業”成為現實,同時也為杭州灣上虞經開區的城市框架打開了新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杭州灣上虞經開區聚焦“資源整合、優勢互補、聯動發展”要求,形成了“一軸兩片三組團三協同”發展格局。“一軸”就是以南北中心大道為生態功能軸,串聯南、北兩片產業互補互通,實現高端智造集聚區、未來小城以及產業拓展區三大組團深度融合,并帶動崧廈、道墟、曹娥3個周邊街道協同發展。其中,高端智造集聚區突出產教融合目標定位,浙建院上虞校區去年9月投入使用,科教園區、產教融合創新園等正加快建設;未來小城圍繞上虞區委、區政府提出的“一年打好基礎、三年初出形象、五年集聚人口5萬人”的要求,依照工業“CBD”和未來社區的理念,實現未來城小學、幼兒園投入使用,加速推進協同創新中心、青春社區等一批成熟項目,謀劃生成一批高質量功能項目;產業拓展區聚焦平臺基礎,推動“兩橫一縱”“內聯外通”主干道體系建設,打通交通“主動脈”,加速未來產業發展空間的拓展。
眼下,在杭州灣上虞經開區南北兩片土地上,一批支撐上虞未來發展的重大產業項目、重大科技人才項目、重大城市功能項目、政府性投資項目正紛紛從藍圖變為現實,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的濃厚氛圍成為乘勢而上的“發展氣場”,推動著杭州灣上虞經開區的穩健發展,為其在“長三角一體化”布局中形成競爭優勢、進一步“融杭聯甬接滬”、沖擊全國開發區第一方陣、打造“萬畝千億”大平臺打下了堅實基礎。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