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暴雨災害,讓人們再次看到數字化建設對抗災減災的賦能,也認識到數字網絡本身可能存在的脆弱性。
如今很多城市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河南這場暴雨災害中,數字化手段在收集傳遞災情信息、搭建救助通道、推動科學決策、實施搶險措施等方面發揮了應有作用。除了政府的數字智控系統,互聯網科技公司在這場暴雨災害中應用數字化手段也一展身手。捐款捐物之外,這些互聯網科技公司有的上線暴雨信息互助平臺,有的發布避難和求援信息,有的上線醫療急救系統,有的定位標注城市積水點,有的為救援政務聯絡提供技術保障……
但同時我們也看到,現代化城市運轉中,數字網絡公共性越高、技術越復雜、對社會介入程度越深,其安全性就越重要。以往提到數字化新基建的安全性,主要聚焦在信息數據安全上,然而在暴雨、地震、洪水等緊急狀況下,數字設施和網絡一旦遭到破壞,社會治理面臨的失序可能會比以往更甚,數字化城市的脆弱性一覽無遺。
工信部7月21日發布的消息稱,持續極端強降雨,造成了鄭州市內通信基站大面積退服,多條通信光纜受損,用戶通信服務受到影響。其中鞏義市米河鎮發生通信阻斷,在暴雨中受困,身處信息孤島。7月22日,一條這樣的短信通知刷屏了,“米河鎮的鄉親們,因暴雨致通信中斷,應急管理部緊急調派翼龍無人機抵達你鎮上空。”這種軍民兩用的無人機,可以在空中搭建應急通信移動公網基站,在米河鎮與外界失聯的情況下,打開了信息通道,為救災爭取了時間。
除了這些非常規的“天兵”“神器”救急,要防止數字化設施成為安全軟肋,還應該在日常應急預案與制度化管理上做文章。多套預案、多手準備、多重冗余成為必然之選。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