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科技創新工作連續第四年獲國務院督查激勵,這是浙江塑造創新發展新優勢所取得成效的縮影。目前,浙江區域創新能力穩居全國各省區第三位,已成為創新型省份、基本建成科技強省。
浙江如何做到科技綜合實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未來五年,全面轉入創新驅動模式的動能又來自何處?
省科技廳負責人介紹,一個關鍵因素是,浙江舉全省之力培育戰略科技力量,并通過系統性重塑,初步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戰略科技力量體系——以國家實驗室、國家實驗室基地和省實驗室為龍頭,構成核心戰略科技力量;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一流科研院所、重點新型研發機構、省技術創新中心等構成戰略科技力量的主體;科技領軍企業和量大面廣的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全力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
戰略科技力量持續壯大
自2016年全省科技創新大會以來,浙江戰略科技力量體系走出一條清晰的成長路徑。
躋身“國家隊”,是浙江補齊科技創新短板最鮮明有力的舉措之一。從2017年9月之江實驗室橫空出世,到2022年5月10家省實驗室完成“戰略拼圖”,浙江以超常規舉措打造國家實驗室“主力軍”和“后備隊”,構建核心戰略科技力量,創新策源能力邁上新臺階,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目前,之江實驗室成功納入國家實驗室體系,浙江實現國家實驗室零的突破;西湖實驗室、浙江大學腦機交叉研究院加快納入國家實驗室體系;海洋、能源等領域的省實驗室積極爭取納入國家實驗室體系。
大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高地和創新策源地。浙江以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為我省培育戰略科技力量主平臺,聯動推進和拓展寧波甬江科創大走廊、溫州環大羅山科創走廊、浙中科創走廊等科創大走廊建設。目前,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實施的國家和省重點研發項目占全省三分之一,全省超60%的國家科技獎和省科技獎一等獎成果在這里誕生。
不僅戰略科技力量體系的龍頭牽引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構成這一體系的主體力量也在持續壯大、結構不斷完善。目前,省智能工廠操作系統技術創新中心等首批6家省技術創新中心已啟動建設,吸引高校院所、上下游企業等積極參與,搶占前沿技術制高點。全省各級新型研發機構已達200余家,匯聚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重要動能。2021年,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科研投入累計近80億元。
“中心正集中力量推進藍卓supOS工業操作系統核心技術研發和推廣,我們稱之為‘工業安卓’。”省智能工廠操作系統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莊開宇告訴記者,目前已經有2000余家制造業企業應用“藍卓”系統開啟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共同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工業軟件產業生態。
浙江廣大企業融入戰略科技力量體系的通道越來越開闊,組成該體系基礎雄厚的生力軍。浙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連續6年居全國第三位,形成“5個百分之八九十”格局,即企業的研發投入、科技人員、研發機構、承擔科技項目、授權專利均占全省80%到90%。企業研發機構蓬勃發展,全省累計布局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291家,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設置率居全國第二位。
(下轉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引領性成果服務“國之大者”
我國科技創新正從模仿、跟隨邁向原創、引領,在這一進程中,科創載體和平臺擔當著更為重要的使命任務。
走進之江實驗室南湖總部園區,實驗樓墻上兩行大字分外醒目:“科學精神,家國情懷。以無我之境打造戰略科技力量。”之江實驗室一出生就肩負建設科技強國的浙江擔當,納入國家實驗室體系后,職責使命更加明確: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多出戰略性、關鍵性重大科技成果。當前,之江實驗室以智能計算為核心方向,積極搶占支撐未來智慧社會發展的智能計算戰略高點,“之江·南湖之光”智能超級計算機、百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等一批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相繼涌現。
“國家科研機構就是要著力解決影響制約國家發展全局和長遠利益的重大科技問題。”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相關負責人說,材料所是“國家隊”“國家人”,必須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近年來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和產業技術發展需求,取得一系列突破:研發的新一代海洋重防腐材料體系及大型鋼管樁整體防護技術,為涉海重大工程設施裝備提供長效腐蝕防護支撐;納米晶合金帶材關鍵材料與器件保障5G終端無線充電的自主供貨;支撐寧波打造磁性材料集群,摘得全國先進制造業集群“金名片”。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在戰略科技力量體系中有其獨特的使命,要發揮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浙江大學聚焦國家戰略和國際前沿,大力推進學科會聚造峰。今年3月,浙大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土木工程、臨床醫學等3個學科新增入選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西湖大學今年面向浙江省開展“創新班”小規模本科招生試點,選拔立志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愿意投身基礎科學領域的優秀學子,為實現重大科學理論突破及核心技術攻關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和未來引領者。
科技企業在戰略科技力量體系中發揮市場需求、集成創新、組織平臺的優勢,致力于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在位于溫州的中國眼谷,100余家科技企業分布于眼健康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其中,不少科創團隊帶來“全球領先”“國內首創”的技術,它們的孵化成長為溫州眼健康產業發展按下“加速鍵”。
創新資源加速集聚裂變
培育戰略科技力量,浙江賦予新型研發機構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充分的自主權,實施高度靈活的科研組織管理模式,不斷激發科技人員活力。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浙江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迅速組建“政府成員+技術專家”服務團隊,急用先行,依托高能級科創平臺,以賽馬激勵機制等機制推動疫情防控和預警預測、臨床診療、藥物等領域的40個重大項目加快研發,一批“全省首個”“全國首次”“全球首例”的硬核成果在一線應用。
面對大科學時代的科技創新,面對鑄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需要,“單打獨斗”“包打天下”行不通。以人工智能計算技術為催化劑,去年,之江實驗室聯合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中國水稻研究所、上海大學等單位共同牽頭搭建了智能計算數字反應堆大科學裝置,加速促進智能計算與材料、制藥、基因、育種、天文等領域的深度耦合,支撐我國重大戰略領域的科學研究。
為科技人員加速“松綁”,拆掉各種無形的柵欄。浙江大學等單位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成果轉化時間平均縮減3到5個月;開展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負面清單+包干制”試點工作,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
在科研人員發揮活力的同時,浙江建立了創新資源向重大平臺、頂尖人才集聚的配置機制。“我們正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完善科技資源與平臺載體、頂尖人才、研發投入緊密掛鉤的配置機制,促進創新資源集聚裂變。”省科技廳負責人說。
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