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浙江,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打出系列組合拳,探索出特色鮮明、行之有效的改革路徑,提交了一份“浙江答卷”。
改革的“加減法”
告別“黑金剛”,變身“綠巨人”。去年10月,浙江省環保集團成立,組建環保集團的是之前剛剛關停半山鋼鐵基地的杭鋼集團,浙江黑色金屬冶煉業的龍頭老大。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浙江著力做好改革的“加減法”。
去年,我省淘汰改造2000家企業落后產能,整治3萬家臟亂差小作坊;我省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5年壓減目標任務數已在1年內完成。
去年以來,我省先后出臺了《關于處置“僵尸企業”的指導意見》《關于成立省級“僵尸企業”處置府院聯動機制的通知》和《推進企業破產審判重點工作及任務分工方案》,建立由省高院、省經信委等20個部門單位組成的省級“僵尸企業”處置府院聯動機制,從創新體制機制入手,推動破產重整后的企業盡快盤活重生、破產清算后的企業盡快市場出清。
提前兩年完成商品房去庫存目標任務,全省新建商品房可售房源消化周期11.7個月……回顧去年浙江房地產去庫存,這些數據令人印象格外深刻。
減下去的還有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記者從浙江銀監局獲悉,截至去年末,我省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不良貸款余額1776.9億元,比年初減少31.59億元;不良貸款率2.17%,比年初下降0.19個百分點。這是我省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自2012年以來的首次“雙降”。
加上來的又是什么?去年我省新增發明專利授權量2.66萬件、高新技術企業2595家、科技型中小微企業7654家,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等七大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長8%以上。
新動能加速形成的同時,過剩產能化解力度不減,在加減之間,浙江逐步實現發展動能的轉換。
企業的“暖心劑”
“最多跑一次”——這個當前浙江正在全力推進的改革,在全國兩會上引發了更大范圍的關注。
降低企業成本,尤其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呼聲一直很高。我省在大力推進“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的基礎上,提出按照“群眾和企業到政府辦事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和目標,從與企業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關系最緊密的領域和事項做起,逐步實現全覆蓋。
全面推進簡政放權,繼續削減行政事業性收費,倒逼各級各部門減權、放權、治權。我省加快形成覆蓋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征收、行政裁決、行政服務等領域的“一次辦結”機制。
日前,全省各級政府部門已梳理公布首批群眾和企業到政府辦事“最多跑一次”事項40961項。
我省去年還制定了企業減負三年行動計劃,出臺兩批降成本政策,直接減輕企業負擔1010億元。在此基礎上,全省11個市和部分縣(市、區)也出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減負降本政策。
數據顯示,去年,我省生活服務業稅負下降27.21%;營改增累計減稅362.68億元,其中5月至12月新增建筑、房地產、金融、生活服務等四大試點行業減稅66.11億元,稅負下降11.59%。
民生為本,企業為基。
我省去年出臺的第二批降成本政策中,明確暫停征收1994年起征收的地方水利建設基金——這是對去年上半年首批降本舉措的又一次升級。
省經信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我省企業成本上升的勢頭已得到初步遏制,企業發展信心得到提振。
發展的“健身操”
今年,我省提出“支持紹興開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試點”。日前,《紹興市2017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工作方案》出臺,明確66項工作任務,以“三去一降一補”為主要抓手,縱深推進全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方面,將積極開展全省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試點,加快淘汰改造落后產能企業300家,整治和淘汰“低小散”問題突出企業(作坊)2000家;加快推進印染產業躍型提升,基本完成化工企業整治。
浙江經濟先發,一些傳統產業曾經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在新的形勢下,傳統產業如何實現轉型升級?紹興的試點就是探索。
咬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不放松,不為一時的速度起落而動搖改革決心。各地干部群眾明白,蹲下是為了跳得更高,今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陣痛,是為了明天更加健康的發展。
浙江在做好改革的“加減法”的基礎上,更做好發展的“健身操”,打好組合拳,努力補短板,讓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
我省積極補齊科技創新、交通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公共服務有效供給、改革落地等六大短板,一批重大改革舉措落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浙江不斷“強身健體”,行穩致遠。
(新聞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