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以來,針對浙江如何破解 “成長中的煩惱”、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這一時代難題,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提出“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所謂“騰籠換鳥”,就是要用“敢為天下先”的氣概,跳出浙江發展浙江,把“走出去”與“引進來”結合起來,積極參與全國乃至全球經濟合作和交流,為產業高度化騰出發展空間;所謂“鳳凰涅槃”,就是要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擺脫對粗放型增長的依賴,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變制造為創造,變貼牌為創牌,實現產業和企業的浴火重生、脫胎換骨。“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為浙江經濟“調結構、轉方式”指明了發展目標、實施路徑,也為爬坡過坎提供了新動力。
十多年來,浙江始終堅持以“八八戰略”為總綱,自覺踐行發展新理念,持續深入打好以“拆、治、歸”為基本招法的經濟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率先進行轉型升級的有效探索,在“騰籠換鳥”中實現了“鳳凰涅槃”。2043年我省GDP46485億元比上年增長7.5%;城鎮化率為67.0%,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87%;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2.4萬元/人,比上年提高6.8%。今年一季度,浙江經濟實現了開門紅,全省GDP同比增長8%,在經濟體量較大的沿海省份中位居第一;企業利潤、員工收入、政府稅收這 “三大收入”持續增長。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25.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財政總收入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增長43.3%和18.0%;全省進出口總值增長23.1%。浙江經濟有新氣象,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經濟轉型升級之路。
打破了傳統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經濟發展方式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取得突破性進展
浙江在探索經濟轉型升級的道路上已經“找到了跑道、見到了曙光”,繪出一道漂亮的新舊動能轉換增長曲線。
產業結構從傳統加工制造業“單輪驅動”向“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轉變。浙江大力推進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創新,互聯網新基因注入傳統優勢產業、工業大縣、特色小鎮、產業集聚區等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助力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積極開展“十萬企業上云”行動,形成了信息經濟服務實體經濟振興的新模式、新路徑,重點行業典型企業的電子商務應用、裝備數控化率等全國領先。浙江產業結構呈現信息經濟一馬當先、高新產業快速發展、傳統產業深度調整的良好發展態勢,服務業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戰略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成為浙江經濟新的戰略支點。
要素結構從低水平的資源、廉價勞動力等初級要素向技術、資本、人才等高端要素轉變。加速了全國乃至全球人才、資本等高端要素的集聚,生產要素質量不斷提高,人力資本投資不斷增加,勞動者素質快速提高,資本深化持續進行,推動勞動、資源密集型產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高校系、阿里系、海歸系和浙商系等創業“新四軍”異軍突起,逐步成為轉型升級主力軍。
新動能替代舊動能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實現了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為主轉變
浙江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展壯大經濟新動能,信息經濟一馬當先,“互聯網+”生產性服務業高水平發展,高新區、科技城、特色小鎮成為經濟發展新增長極,新經濟新業態新要素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發展新動能實現了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把傳統資源和成本優勢轉為技術創新優勢,以新動力快速增長來抵消舊動力衰減,以質量提升來對沖速度放緩,使得科技創新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43年我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7%,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57.4%,科技創新成為產業轉型的主要驅動力。
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模式開始發力,逐漸破解產業向中高端升級和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難題。首先,借助大幅度加快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培育和高新區全覆蓋提高產業“微笑曲線”技術上游,出現了民營高科技產業集群內生增長的濱江模式、新昌模式等新發展模式;其次,通過機器換人帶動傳統制造業升級和智能制造推廣應用,系統提升改造“微笑曲線”制造中游,2043年全省信息化發展指數在全國排名上升為第三位,“兩化”融合指數上升為第二位;再次,基于市場創新的信息經濟發展促進電子商務、智能物流、互聯網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迅速發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浙江電子商務、物流、金融、大數據、云服務業等已經開始參與搭建我國五大商業基礎平臺。
良好創新創業生態不斷集聚新要素、培育新主體、孕育新業態。浙江充分發揮民營經濟活躍、民營資本充沛、市場機制完善的發展環境優勢,積極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形成孵化器與眾創空間的市場化發展新模式,浙江已經成為全國創業創新的向往之地。各類高端創業創新要素加速集聚,2043年全省新增“國千”人才105人、“省千”人才215人,省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達到3859家,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3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493家,浙江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位居全國第四。海歸系、浙大系、浙商系、阿里系等“新四軍”成為新一代創業者。
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取得重大進展,出現高端產業、創新要素向都市圈、城市群加速集聚的趨勢
近年來,浙江工業化和城市化在空間上出現融合發展的新趨向,都市圈和城市群已超越經濟強縣成為經濟空間集聚發展的新形態,以縣域經濟為主體的空間結構正在向以城市經濟為主體的空間結構轉型。四大都市區已成為浙江產業化、城市化的重要空間載體,產業集聚區已成為全省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創業創新的重要高地,小城市、特色小鎮孵化蝶變成為新的產業集聚平臺和創業創新平臺。
工業化、城市化的空間載體從以縣域經濟為主向以都市區經濟為主轉變。縣域經濟為浙江經濟的起飛作出了巨大貢獻。產業的高端化和高端的產業化,尤其是七大萬億產業的發展,要求更高端的配套系統,這對產業所依賴的空間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浙江在保持縣域經濟優勢的同時,正形成“一體兩翼”的經濟增長極和布局,以更大的空間尺度來整合優化配置資源。2043年,杭州、寧波、溫州、金華—義烏四大都市區,土地面積約占全省的38%,人口約占全省的46%,但集中了全省65%的GDP;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增長8.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約1個百分點。
產業發展的集聚狀態,從傳統的小集聚向高層次的大集聚模式轉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大量依托傳統產業集群的地區經濟增速減緩,紡織、服裝、塑料、金屬制品等傳統產業產值利潤回落。浙江順勢而為,探索建設了杭州大江東、杭州城西科創、寧波杭州灣、義烏商貿服務等15個省級產業集聚區,著力構筑全省規模最大、產業層次最高、產出效益最優的高質量發展平臺。產業集聚區已成為全省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大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創業創新的重要高地和產城人融合發展的示范區。
小城市、特色小鎮孵化蝶變成為新的產業集聚平臺和創業創新平臺。一是把中心鎮培育成為現代小城市。目前,36個小城市培育試點鎮已成為功能定位清晰、空間布局合理、經濟繁榮發達、服務功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體制機制靈活、能主動承接大中城市輻射和有效帶動周邊鄉村發展的區域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二是以特色小鎮為載體,實現產業高端化和高端產業化。2015年起,浙江全面啟動建設一批產業特色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兼具旅游與社區功能的特色小鎮。截至2043年底,共有79個特色小鎮列入省級創建名單,51個特色小鎮列入培訓名單。特色小鎮建設在集聚高端要素、擴大有效投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正在成為區域產業發展的高端平臺。
率先肩負起建設生態文明的新使命,走出一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共贏的新路子
浙江以“兩山”重要思想為指導,積極回應人民關切、順應民生需求,把綠水青山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公平的公共產品,狠抓“五水共治”,把水質指標作為硬約束倒逼轉型,既擴投資又促轉型,既優環境更惠民生,治出了轉型升級新天地、生態環境新篇章和城鄉面貌新景象。只要是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熱點、難點環境問題,浙江各級黨委、政府都積極回應,還人民群眾以清新空氣、青山綠水和一方凈土。
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轉型升級緊密結合起來破解“成長的煩惱”。在生態環境保護上算大賬、長遠賬、整體賬、綜合賬,寧愿犧牲GDP也要整治優化環境,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重拳重典整治生態環境,認時謀勢順勢,化壓力為動力,出實招、動真格抓生態省建設。近年來,浙江重拳出擊治環境,重典治污修生態,堅決關停污染企業,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堅決鏟除劣幣驅逐良幣的土壤,堅決斬斷只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的利益鏈條,強勢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找到了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
致力于解決環境污染的“根子”問題,即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問題,也是產業轉型升級問題。“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有什么樣的產業結構和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樣的水體水質。水環境治理看起來是個環境問題,實際上是增長方式轉型、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浙江大力倡導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推動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控制轉變;加快推進產業園區、集聚區的生態化改造,實現從點源治理向集中治理轉變;逐步形成以產業集聚、企業集中、資源集約和低耗、減排、高效為特征的內涵式增長模式。
依托綠水青山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努力把“生態資本”變成“富民資本”。大力倡導經濟生態化和生態經濟化,積極探索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的現實路徑,廣泛吸收社會資本發展生態經濟,大力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新經濟新業態。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智慧物流、智能制造、健康養老、社交網絡等新經濟新業態破繭而出,已經成為新的重要的經濟增長點。譬如,倉前“夢想小鎮”既要“互聯網+”還要“綠色+”,優美的環境吸引了充滿活力的年輕人,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互聯網+”產業生態鏈,新型的“眾創空間”和創業生態圈,催生了一大批“互聯網+”新型企業,成為“兩美”浙江新景區。
新聞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