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傳統產業+互聯網,還是互聯網+傳統產業,都有一點像植物的嫁接——植物嫁接成功的關鍵,是其枝條與母本品種基因的相似度,基因越相近嫁接成活率越高。浙商傳統產業形態千差萬別,但浙江傳統產業的“基因”,卻與互聯網本質屬性相似度頗高。因此,浙江傳統產業在互聯網時代的適應性和兼容性較好。
制造業仍然是浙江區域經濟的主導產業,但并不是說浙商只會做傳統產業。浙商最實事求是,在當初市場還是一片“荒漠”的時候,直接種上大樹不會成活,小草才是與環境最匹配的品種。在工業化的初級階段,制造業乃至加工業是最佳選擇。當互聯網時代到來,敏銳的浙商最先識別并捕捉到信號的變化,浙江也成為中國數字經濟——“互聯網+”、信息化、智能化等新經濟最活躍的省份。
從比較優勢上說,浙商生性擅長于互聯網產業。浙江區域經濟曾經有一個著名的“零資源現象”——只有人力資源,缺乏自然資源,無中生有創造了大批工業化時代的產業集群。對原材料甚至產地都更不敏感的互聯網產業,浙商當然更加如魚得水。
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阿里巴巴集群,和全球最大的線下實體小商品市場義烏小商品城,都在浙江,就說明了這一點。叱咤風云的互聯網英雄和義烏的小商人并沒有本質的區別。以耕地種田的吃苦精神做生意,造就了義烏奇跡;同樣,以做小商品的務實精神做網絡新經濟,造就了阿里巴巴等的成功。或者說,以阿里為代表的互聯網行業是浙商精神體現得最徹底的領域之一。
而且,互聯網的商業特質與浙商精神在本質上非常接近:平等、進入門檻不高、不依賴特定資源、不相信特權和壟斷、都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需要夢想、具備敏銳的眼光和一定的冒險的魄力。因此,全球最大的實體市場和電商網站都在浙江,是符合邏輯的必然結果。
互聯網消弭了地域限制,打破了傳統的地理空間概念,但其集群效應仍然存在。杭州的“無現金”程度這么高,與支付寶總部在杭州不無關系。當周邊的工廠應用互聯網+智能化嘗到甜頭時,就是對周圍同行最好的示范。在“互聯網+”時代,浙商不會邊緣化。
年初“宗馬之爭”一度沸沸揚揚,被視為傳統產業與互聯網兩大陣營領袖人物的對壘。實際上,仔細看看娃哈哈的實踐,宗慶后還真有些冤枉:娃哈哈的經營不但沒有排斥新經濟,相反還走在很多傳統企業的前面。作為即時消費品,電商對飲料來說確實不是最佳渠道。不倚重電商,這是務實的宗慶后的明智選擇。但娃哈哈30年如一日堅持只做一瓶水,這種專注到極致的戰略,就是互聯網思維。而且娃哈哈近年來在智能制造方面力度很大成效顯著。說得少做得多,這是浙商的特點,也是浙商善于“互聯網+”的又一個理由。
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