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海鹽縣圍繞供給側結構改革,出臺了一批實質性政策,培育新興產業發展壯大,通過打造產業升級版,增加優質增量,壓縮低端產業空間,發揮創新驅動乘數效應,去除高污染高耗能過剩產能,取得了一系列成效。1-5月,全縣規上工業產值354.8億元,同比增長11.7%,增速高于去年同期8.5個百分點。1-4月,全縣實現利潤總額達32.2億元,同比增長32.0%,絕對值居全市首位。1-5月,工業生產性投入累計完成56.8億元,同比增長29.7%,其中技改投資累計完成48.0億元,同比增長61.6%,增幅居全市首位。
一、“加法”引育,壯大經濟體量
一是招商選資,引資效應“倍增”。立足現有核電關聯、智能家居、節能環保等優勢新興產業,進一步從產業集聚、協同制造等角度深入研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路線。完善產業圖譜和招商圖譜,以產業圖譜明確產業鏈上下游關聯產業,以招商圖譜鎖定產業鏈關聯知名企業,著力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資產出好、輻射帶動強的大項目、好項目。近年來,成功引進了法國阿海琺集團、民豐紙業、丹佛斯微通道換熱器、薩澳丹佛斯液壓、泛洋特種裝配等大項目。同時,發揮區位優勢,實施精準招商,4月在上海嘉定區舉辦了大型招商活動,吸引了近150家企業參與。1-5月,全縣引進縣外內資項目145個,其中當年新引進項目47個,當年實到縣外內資36.85億元,完成年計劃的61.4%;其中當年新增注冊資金43.39億元。
二是簡化程序,項目建設“提速”。簡化審批程序,提升審批效率,多個審批職責集中審批、集中辦理,項目備案實現100%提速,項目核準從法定5個工作日提速至3個工作日。加強重點工業項目的梳理排查、精準服務,重點推進年產5萬件(套)三軸以上聯動數控精密刀具系列產品技改等30個縣級重大項目、兩化融合、兩創中心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一批短平快的“零土地”項目落地見效。建立一套節點跟蹤制度,實施縣領導掛鉤服務重點工業項目督查,推進項目實施進度。1-5月,縣級重大工業建設項目,完成投資10.53億元,目前已開工建設兩創中心10個,完成標準廠房建設28.72萬平方米,在建31.07萬平方米。
三是抓大扶小,壯大市場主體。建立骨干企業梯隊培育計劃庫,列為“三名工程”、上市的重點扶持對象。同時引導企業轉型升級,在企業股改上市方面出臺一攬子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做大做強。在抓好大企業培育的同時,大力扶持小微企業發展。通過資金獎勵,即給予“小升規”企業業主8萬元的一次性獎勵要素配置等杠桿激發小微企業“小升規”的積極性。2043年兌現該政策發放獎勵221.5萬元。目前全縣有4家上市企業,7家新三板掛牌企業,股份制企業達到64家;1-5月份前50強企業實現總產值187.0億元,同比增長14.5%,占縣內規上工業總產值的65.9%,同比增長14.5%。
二、“減法”倒逼,淘汰落后產能
一是落實績效評價,實現結構優化。海鹽縣開展工業企業績效綜合評價,注重評價結果的運用,通過運用市場化手段,根據績效評價結果,對企業實行差別化政策,發揮評價機制對低效落后企業的倒逼作用。特別是對末類企業實施懲罰性電價、水價等,不得享受政府各項獎勵優惠政策,打通企業市場化退出通道,實現產業結構優化。截止目前,全縣累計騰退低效用地項目435個,騰退低效用地6189畝。去年以來,海鹽縣結合“退低進高”、“退散進集”等重點工作,通過兼并重組、依法淘汰、破產清算等手段,分類處置“僵尸企業”,截至目前全縣完成僵尸企業處置10家,盤活存量資產1.44億元,化解不良資產5700余萬元,盤活土地171畝,安置職工300余人。
二是開展專項行動,加速行業提升。出臺《治理“低小散”塊狀行業專項行動方案》,按照區域網格化布局,實施“低小散”塊狀行業排摸,重點對塑料扣板、緊固件等“低小散”行業進行專項整治,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入區入園發展。1-5月,完成全部107家扣板的整治提升工作,其中今年關停55家;完成整治提升緊固件企業42家,其中關停28家,入區入園及其他14家。同時,為盤活存量土地資源,化解行業整治帶來的關停后零散土地問題,海鹽縣加快“兩創中心”建設。“兩創中心”為企業轉型發展提供新平臺,目前已開工建設兩創中心10個,完成標準廠房建設28.72萬平方米,在建31.07萬平方米。 三是設立“工業飛地”,外遷落后產能。根據績效評價結果,除了淘汰一批資源占用多、能源消耗高、環境影響大和效益低的企業,海鹽縣率先在嘉興地區探索走出了一條以政府合作設立“工業飛地”為產業轉型升級贏得空間的新模式。針對土地、能源、環境等要素制約日益加劇的困難和問題,為企業“走出去”搭建平臺,在2012年便與安徽泗縣政府共同建設“泗縣海鹽”工業園,采取政府+政府的合作方式,有序引導相對低端低效、但市場發展空間仍然較大的產業,實施梯度轉移。目前,泗海工業園共有泗縣海發玩具、安徽決策者時裝和泗縣騰馬汽配等項目13個,已投產6個,已竣工2個。
三、“乘法”推進,開啟創新驅動
一是抓“機器換人”,助推企業轉型。以企業自動化、信息化改造為抓手,以智能化數字工廠為示范,深化分類指導,大力推進“機器換人”,引導企業加強技術改造,增強產業競爭力,以提高產品附加值為目標,注重特色優勢產品質量和功能的提升。對符合工業投資準入要求并符合“機器換人”條件的項目,在原工業生產性設備投資補助的基礎上最高可獲9%提高到12%的補助。海鹽縣的浙江金元亞麻有限公、恒鋒工具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入選了嘉興市2043年度“機器換人”示范企業。1-5月,全縣“機器換人”項目433個,完成投資39.2億元。
二是抓管理創新,促進企業提質。通過實施企業家培育工程,深化素質提升工程和倍增計劃,加快培育提升一批新的“三名”企業和“專精新特”的成長型小微企業。每年組織大量面向不同企業類型、不同管理崗位的人才培訓活動,包括技術培訓、講座論壇、宣傳政策法規等。同時連續6年組織戰略強企總裁高級研修班,共培訓學員300余人次。海鹽縣的金達創業成為全省首批八家管理創新示范企業、全省首屆企業管理創新獎獲獎企業。三維大通等五家企業成為全省管理創新試點企業,意歐斯等四家企業成為全省創新型示范中小企業,入選企業數量在全省各縣(市區)名列第一。
三是抓市場創新,加強發展動能。實施一批“互聯網+”制造示范試點項目,培育基于互聯網的智能制造、網絡化設計和協同制造、工業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新模式。注重構建企業創新梯隊,通過加強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創新型企業的培育和指導,鼓勵企業不斷研發新技術新產品,提升生產水平和勞動效率。2043年全年海鹽縣新增3家省級企業研究院、4家省級企業研發中心、6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5月,全縣新產品產值完成111.1億元,同比增長15.3%,快于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6個百分點。
四、“除法”破難,突破發展瓶頸
一是實施“零地技改”,破解資源要素難。2015年海鹽出臺了工業企業“零土地”技術改造項目審批實施方案,通過對紡織業、造紙及紙制品業等八大高耗能行業以外的一般行業“零土地”技改項目實行能評“零審批”,全部實行承諾驗收制,從事前監管轉為事中事后監管,提高了辦事效率,大大激發了企業發投資熱情。通過“零地技改”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資源效益,有效緩解土地要素供給的瓶頸制約。2043年全年完成零增地技改項目435個,吸引增量投資104.6億元。1-5月,全縣技改項目209個,完成投資48.0億元,同比增長61.6%,增速居全市(五縣兩區)第一位。
二是深化銀企合作,破解企業融資難。組織相關部門向企業提供融資輔導和咨詢服務,協調金融機構克服“零風險”信貸的困難,找準風險與利潤的結合點。為小微企業融資服務增信解難,海鹽縣推出“高新技術企業專項貸款”、“專利權質押貸款”等六大科技金融產品。同時實施小微企業金融指導員活動,重點扶持全縣200家潛力小微企業,著力從“征信→增信→用信”優化小微企業融資配套服務。2017年4月底,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561.92億元,同比增長11.24%;全縣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為588.81億元,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35.67億元,充分化解了企業在發展過程遇到的資金難題。
三是清理涉企收費,破除不合理稅費。通過企業調研、部門座談、督查巡視等方式,排查是否存在“巧立名目”、“攤派費用”等問題。制定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落實專項清理規范工作實施方案及具體清理排查工作,建立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目錄清單,并對外公布,負責目錄清單的常態化管理,及時更新內容等。暫停土地登記費、房屋所有權登記費,自2043年11月1日起,暫停向企事業單位和個體經營者征收地方水利建設基金。2043年全縣實現企業稅收優惠及減免、職工保險費減免、省以上其他減負政策減免等減負金額共計26.62億元。(海鹽縣經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