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 “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近些年“放管服”改革的不斷深入,推動多地多領域通過“互聯網+政務服務”模式,實現數據信息多跑路,企業百姓少跑路,為經濟發展助添活力。
記者近日調研發現,不僅面向企業百姓,隨著政府各部門間 “信息孤島”的逐漸打破,政府內部的“放管服”改革也在向縱深推進。在關系政府運轉效能的財政資金收支管理方面,不少地方探索新路,努力實現申領預算、繳納資金等財政業務也“最多跑一次”。
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做好關鍵時點、困難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臨近年關,山東省高密市民政局工作人員王梅深有體會。
“五保供養對象供養經費的及時發放,關系著農村困難群體的生活福利。”王梅說,過去到財政局申請資金周期長、手續多、跑腿多,當地財政推出柜臺化服務,只需一次上門申報資金,原來需要5日辦理的業務當天就能辦完,資金到位時效大大提升。
便利王梅所在部門申領財政資金的,是當地財政局推出的財政業務“一柜通”綜合服務改革。為解決財政各業務科室之間溝通不暢、業務辦理拖沓滯后、服務對象滿意率不高等問題,當地自去年6月啟用業務經辦綜合服務大廳,將直接服務預算單位的10個科室、3700多項預算單位指標業務重組、流程再造,采用“一個窗口辦理、一個柜臺辦結、一條龍服務”模式,最大限度方便服務對象、提高辦事效率。
“以前分多次到多個科室才能跑完的審批事項,如今在綜合服務大廳任何一個窗口即可辦理。”高密市財政局長邱昌禹說,一年多來,通過將辦事流程、辦理進度上網,財政系統審批業務平均辦理時限不超過3天,努力實現“零跑腿”“一次辦好”,讓財政業務像“網購”一樣方便、快捷。
開放的柜臺如同無形的監督,壓縮了財政各科室在資金審批分配中的自由裁量空間,進一步削減了“隱形權力”,倒逼財政部門不斷提高花錢效率。
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背景下,進一步提高財政資金運轉效率,既是深化財政“放管服”的重要目標,也關系經濟要素配置的效率和經濟活力的釋放。
記者多地調研發現,瞄準“最多跑一次”,財政相關“放管服”改革正在越來越多地方落地、開花,在更好服務政府部門的同時,也讓企業百姓實實在在受益。
在浙江溫嶺,為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進解決醫療領域“看病難、煩、貴”的痛點,當地財政局依托“互聯網+電子政務”,利用移動支付、電子票據等信息化手段,切實解決醫療掛號付費取票排長隊的問題,提升財政公共服務能力和財政票據監管效能。公立衛生醫療機構上線運行,患者通過自助繳費機實現掛號、繳費、取票“一條龍”自助服務;憑借手機電子票據即可完成就醫、取藥等流程……自實施以來,患者平均看病環節從6個減少到2個,有效縮短患者看病排隊時間60%以上。
在深圳,繳款人通過掃描非稅繳費通知書上的二維碼或關注“深圳財政”公眾號進入“便民服務”的非稅繳費頁面,就能在深圳非稅第三方支付平臺上完成非稅收入繳費,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今年以來,深圳市財政局將更新后的全市行政事業性收費目錄清單、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目錄清單以及政府性基金目錄清單等全部對社會公布,并在全市范圍內實現涉企省定行政事業性收費“零收費”。
山東省財政廳推出2019年度“放管服”改革事項清單,一次性推出33項“放管服”舉措;安徽合肥市財政局今年正式實行預算單位用款計劃全程網上申報審核,實現財政資金管理全程電子化;從2020年1月開始,陜西全省啟用“財政云”, 打通財政資金從部門預算—指標—支付(無紙化)—會計核算的主體業務流程……
簡政放權,便企利民。各地財政“放管服”改革的創新探索,匯成國家層面改革的縱深:加快組建財政部政務服務平臺,建立全國統一的電子發票公共服務平臺,治理各種不合理收費,全面清理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分類推進審批制度改革……一項項改革舉措印證我國不斷提升財政治理效能的攻堅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