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外聯合考古項目工作會23日在北京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2019年中外聯合考古工作進展順利、成果豐富。中國積極主動推進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自覺承擔國際責任。
據初步統計,2019年中國開展中外聯合考古項目46項,包括赴外考古項目38項,外國考古團隊在中國境內合作考古項目8項;延續性項目33項,新開展項目13項;涉及亞洲、非洲、歐洲、美洲20多個國家,40余家國外科研機構、博物館、大學等。
其中,中國赴外聯合考古工作緊密圍繞“一帶一路”人文交流主題,積極與合作國開展考古調查、遺址發掘和專題研究,充分展現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物質交換、族群遷徙、思想交融和文明互動。沙特阿拉伯塞林港是紅海之濱一處重要的海港遺址,也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貿易港口。經過中沙機構聯合考古發掘,塞林港遺址出土文物十分豐富,包括銅砝碼、青金石、瑪瑙、串珠、象牙制品、錢幣等,同時還發現了阿拉伯石器、波斯釉陶及來自中國的瓷器,為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考古實物資料。中沙塞林港遺址聯合發掘項目負責人姜波介紹說:“沙特阿拉伯的考古學家做了一些前期的工作,唐五代的越窯瓷器、宋元時期的青白瓷到明清時期的青花瓷都有零星的發現,由此可見中國外銷瓷興銷中東地區是源遠流長的,在我們這個遺址也有宋元時候的青白瓷和青瓷的發現。”
位于東非的肯尼亞是人類發源地之一。2019 年中肯多家機構組成舊石器聯合考古隊,在肯尼亞博高利亞湖遺址開始考古發掘。初步考古調查證明,東非大裂谷博高利亞湖周邊分布著非常豐富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存,對探索現代人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肯博高利亞湖遺址聯合發掘項目參與者趙清坡介紹說:“人類是起源于非洲,肯尼亞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在它的境內出土了250萬年多的人類化石,還有320萬年的石器,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石器。在考古領域,舊石器時代占人類歷史99%以上,是人類起源并擴散最為重要的階段,人類起源和現代人起源又是考古中最重要的國際前沿課題之一。我們與肯尼亞國家博物館開展的舊石器調查發掘項目既響應了‘一帶一路’倡議,同時也是為了在肯尼亞尋找更多與現代人起源有關的證據。”
塞林港生活建筑遺跡
在過去的一年,中蒙合作蒙古國后杭愛省高勒毛都2號墓地考古項目發現生活用器、車馬器和兵器,器物種類、裝飾風格和工藝技法等反映了東西方文化的交匯。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合作開展西天山地區考古研究項目,獲得了一批考古新資料;同時四國科研機構形成了良好的交流機制和合作框架,深化了絲綢之路聯合申遺成效。
此外,中柬合作柬埔寨吳哥古跡王宮遺址考古和保護項目、中烏合作烏茲別克斯坦明鐵佩古城考古項目等進展順利,為后續文物保護維修和展示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據。中埃合作埃及盧克索孟圖神廟考古項目、中洪合作洪都拉斯瑪雅科潘遺址考古項目等,涉及人類起源和世界古代文明研究等學術熱點問題。
在“走出去”的同時,中國還積極歡迎各國學者來華開展合作研究。中美合作遼寧紅山文化研究、甘肅洮河流域調查、四川九寨溝地區考古研究、湖北盤龍城遺址考古發掘和陜西楊官寨遺址田野考古培訓班,中以合作山東彌河流域調查,中日合作漢代銅鏡研究、三燕文化出土遺物研究等項目進展順利。
其中,為完善甘肅洮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的年代框架,揭示不同文化階段所代表的人群變遷、技術演進和社會結構,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聯合開展了一系列調查與試掘工作。中美“甘肅洮河流域新石器至青銅時代文化與社會之演進”聯合考古項目參與者周靜介紹說:“整個洮河是位于甘肅中南部,它東接中原腹地,西連河西走廊,南接南絲綢之路,這樣一個十字路口。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資料里,大碧河流域(洮河下游)是沒有遺址分布的,但是我們這次調查發現流域內有8處遺址。我們對下一階段的計劃也是有一定設想的,我們想繼續對流域內重要遺址進行調查與相關工作,繼續關注大碧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