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連是水,相扶如山。友好的歷史傳統在東海流淌,合作的時代浪潮拍打著兩岸,不斷開創著中日關系的新篇章。國家主席習近平23日在人民大會堂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時指出,當前,中日關系面臨重要發展機遇,中方愿同日方保持密切溝通,加強政治引領,推動中日關系再上新臺階,更好造福兩國人民。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歷史人文淵源深厚。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關系取得了長足發展。中日兩國雙邊貿易已超過3000億美元、人員往來達到1200萬人次、每周直飛的航班超過1000班、結交的友城也超過了250對……中日兩國的利益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廣泛而深入融合,中日兩國的發展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直接而緊密相聯。
水相連,讓合作共贏的大潮助推中日發展。中日是重要鄰國,也分別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中日關系不僅對兩國來說是最重要雙邊關系之一,對亞洲乃至整個世界也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歷史昭示我們前路。中日兩國利益高度交融,合則兩利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是中日關系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正確之道。時代賦予我們先機。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一帶一路”建設到中日高級別人文交流磋商機制,中日成為推動亞洲振興,引領區域一體化進程的合作力量。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日關系面臨重要發展機遇,雙方要拓展務實合作,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領域加強互利合作,不斷掀起中日合作高浪迭起,推動中日關系騰空新高度。
文相通,讓開放友好的海路走向美好未來。文化是國家交往、民族交流、民心交融的源頭活水,澆灌出一條奔騰向前、生生不息的發展之路。在綿延2000多年的長期交往中,中日兩國人民相互學習借鑒,促進了各自發展,也為亞洲文明進步作出了貢獻。《史記·秦始皇本紀》里記述的徐福東渡是中日文化交流發軔。唐朝僧人鑒真曾六次前往東瀛,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南宋年間,日本禪僧圓爾辨圓將禪宗傳入日本,使之成為日本文化主流達五六百年之久。我們要加強文化、旅游、教育等人文領域交流,促進青少年雙向交流,擴大地方友城合作,相互支持對方辦好東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夯實兩國人民友好的民心基礎,讓文化“海路”暢通中日,向著光明前景涌進。
民相親,讓和平幸福的洋流溫暖東海兩岸。兩國友好的根基在民間。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兩國開放合作的奮斗目標和根本方向。1978年8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國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開創了中日關系發展的新紀元。40多年來,迎著改革開放春風和“一帶一路”建設機遇,中日關系走過了一段不平凡歷程,雖有風雨曲折,但更多是碩果累累。歷史證明,和平、友好、合作是雙方唯一正確選擇,也是兩國人民和國際社會普遍期待。和平是人民最好的愿景,我們要踐行中日“互為合作伙伴、互不構成威脅”的政治共識,本著“化競爭為協調”的精神,推動兩國關系始終沿著正確軌道持續向前發展,增進安全互信,展現國際擔當,著力構建和平幸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中日關系從破冰到回暖,再到如今春水東流。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日關系持續改善發展。步入新時代,中日雙方更要不忘和平初心、攜手擔當使命,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推動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系,共同開辟兩國關系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