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樹立功效至上理念一要轉變發展模式,針對不同類別的標準釋放管制空間,強化市場主導作用,建立協調、高效、合理的標準化與質量共進機制。二要提高政策激勵功效,打造對全產業鏈有效運行的自我循環、自我平衡、自我修復、自我凈化的標準化與質量生態系統,確保政策紅利的客觀性和時效性。三要建立產業供給體系質量的評價評估體系,科學制訂質量管理評價指標體系和標準化評價指標體系,將產業供給體系質量納入政績考核。二、推動先進標準領跑發達國家先進標準主要來源于區域性組織、權威團體或行業龍頭企業,領先的技術標準通過市場運作、業態規則、國際認可等手段來突顯核心技術水平,達到擴大產品市場份額的目的。要從設計、施工、管理全面與國際接軌,綜觀國內標準化依然存在提供“統一標準”易,提供“先進標準”難。實施技術標準領跑者制度,進一步完善領跑者制度的利益機制,讓標準領跑者通過標準領跑實現效益最大化。三、保障標準落地實施標準化過程本身就是新技術積累的過程。一項標準關鍵的是要把截至時間某一點為止人們在該領域的實踐經驗和創新成果加以總結和提煉,納入標準。每項標準的產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時代背景的先進性,即它是以當代先進科學技術或創新知識為依據來制定的。現代型企業必須積極并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術、產品、管理和商業模式的標準創新活動。標準化管理機構應強化標準制訂、實施、監管流程,維護市場公平,防止“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發生。四、建設包容服務體系一要針對特色產業建設包容性強、融合度高的公共或公益性標準與質量服務體系。二要遵循標準與質量管理系統內生的運行規律,逐步減少乃至完全消除主導標準與質量管理體系中的“人治”色彩,政府與企業在維護社會利益方面應是合作者。三要逐步消除不利于包容性發展的一切排斥性、計劃性制度。五、實施多元共進機制一要認真研究、合理確定符合特色集聚產業標準體系、質量體系的功能定位、產業適用性、有效邊界。讓有條件的企業將各類體系融為一體形成符合企業實際應用的管理方式,有能力的科研機構要創新體系管理模式,形成基本理論和基本模塊的一體化、網絡化、社會化同步發展。二要以國家、行業標準為依托,以團體標準為核心,以地方標準為特色,以企業標準為重點,引導特色產業標準化和質量發展的信息流向、產業轉移、業態創新。三要積極構建質量管理與標準化協同推進模式,實現多元主體在質量管理與標準化建設中的合作共治,已經成為新形勢下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的必然選擇。六、拓展標準服務平臺具有戰略性的標準技術在市場上被認可,往往可以帶來極大的經濟利益,甚至能決定一個行業的興衰,標準信息融合平臺的未來是構建全產業鏈生態系統。在傳統的標準編寫、技術指標的比對、標準實施咨詢等業務的基礎上,服務平臺通過技術標準服務創新,孵化出嵌入企業核心業務的技術標準戰略咨詢、標準化整體解決方案提供等專業化服務業態和模式。同時,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延伸拓展標準化服務外沿。七、構建資金運作機制構建適合標準創新發展的資金保障機制,除了政府加大投資之外,還應該鼓勵多種形式和途徑,實行各種激勵政策,吸引和籌集更多社會資金用于標準項目研發和應用。同時,完善相應的激勵措施、量化評價指標體系,提升激勵措施效果和社會反應度。隨著新《標準化法》的施行,團體標準、企業聯盟標準將成為標準創新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動力,成為標準體系中最前沿、最活躍的新興力量。成為“高含金量”的標準體系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史煉、李武 ,特此聲明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