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標準化是建設質量強國的基礎
建設質量強國是黨和國家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舉措,是市場監管的重要職責和目標任務。標準是世界公認的質量基礎設施,是支撐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的現代經濟體系根本構架的重要組成部分。
標準以科學、技術和經驗綜合成果的總結為基礎,并公開獲得和保持與最新技術水平同步,是實現市場治理目標、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質量強國不可或缺的思維理念和方法工具。大大指出:“標準決定質量,有什么樣的標準就有什么樣的質量,只有高標準才有高質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提高質量標準”;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把標準體系建設納入國家基礎性制度范疇;國務院《深化標準化改革方案》《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標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性制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在黨的文件中明確標準制定和實施是政府的重要職能。中共中央、國務院名義印發《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堅持提升質量標準先行,突出標準化的質量基礎作用;大大提出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平,加快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和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把統一管理計量標準作為新組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重要職責,體現了黨中央對高質量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對發揮標準在建設質量強國、制造強國等現代化強國中的基礎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標準化是通向創新型國家的橋梁
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全面建成現代化強國的核心動力,標準作為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能力的橋梁和紐帶,是推進創新驅動必由之路。標準制定作為對各類實驗室科研成果和研究室科學理論學術研究中的創新要素進行有機聯系的描述,形成一定的結構組成規格和模塊化組合模型以及程序流程和技術要求,是把創新成果運用和普及推廣到社會化規模化實踐的重要途徑。而且標準實施的過程又不斷伴隨著科技再創新的發展可以進行及時靈活的修正或修訂,不斷納入科技再創新成果而與最新技術水平同步。
標準供給的“制定—實施—修訂—再實施”過程,就是科學技術“創新—應用—改進—再創新”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的同步過程,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促進,標準不斷總結容納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普及為生產能力,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提升標準水平,周而復始地實現創新要素的高效流動,形成新產品、新業態和新興產業產生的根本動能,標準構成了普遍公認的技術規則,是建設創新型國家須臾不能離開的路徑方法。大大指出:“中國將積極實施標準化戰略,以標準助力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深刻反映出以標準助力發展新理念貫徹落實、推進創新驅動戰略的高瞻遠矚和意志決心,標準化是市場監管部門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有為有位的看家本領,承擔著重大使命。
三、標準化是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動力
當今世界的標準化已越來越深刻地影響國際經濟乃至政治格局,特別是后金融危機時代,許多國家為尋求經濟復蘇普遍以標準為核心搶占經濟、貿易和科技競爭制高點,把標準化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標準已經成為參與國際競爭的戰略措施和制勝法寶,成為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首選措施。一些國家不惜動用外交、政治、經濟和援助等手段,扶持和推進本國標準成為國際標準或事實上的國際標準。
美國制定了“主導 + 擴張型”標準化戰略,以謀求美國標準最先進和全球適用唯一性為核心,在許多國際組織中和國際事務上強調制定反映美國技術和利益的國際標準。德國實施“引領型”標準戰略,推出的“工業 4.0”,特別強調運用標準推動工業制造新的革命。日本發布“爭奪型”戰略,以其優勢技術搶奪國際標準制定主導權。法國向駐外領事館增派標準化事務專員,緊盯他國標準化政策動向。歐洲國家采取“控制型”戰略,堅守其在國際標準化組織中的優勢地位。德國、法國、英國標準化對本國經濟的貢獻率分別達到 27%、23%、12%,中國是 7.88%。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