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與我們息息相關。最典型的就是食品安全標準,這是關于我們每一位普通老百姓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的“標準化”;再比如,治安條例,這也是規范我們言行,可想而知,“標準化”是一種“撥開云霧見月明”的方式方法。
隨著“標準化”的好處被宣傳的越來越多,各行各業開始把“標準化”引入到自己的領域來。如果說,上述所說的“食品安全標準”“治安條例”是面向全社會的大標準化的話,那么各行各業的標準化則是小標準化。“小標準化”意味著面對人群的有限、實施區域的有限、反映成效的有限,總之,它是一種在有限范圍內對有限人群產生有限成效的標準化。繼續的可想而知,這樣的“標準化”同樣也是益處多多,形成規范、提高效率、有所依據,于是“標準化”的好處繼續被宣傳。
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世人的“從眾心理”已經逐漸變為了“從新心理”,這個是心理學的名詞嗎?很抱歉,不是,這是我自己創造出來的詞語。為什么是“從新心理”,因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才能吃到肉,也就是說一樣新的東西或者名詞出現的時候,在別人還未關注的時候,我來關注并且舔了舔“螃蟹殼”,于是到了某些大的場合開始訴說“螃蟹肉”的美好,三度的可想而知,我會成為關注點甚至會被鼓勵、認可,更有可能委以重任,但是實際上除了我以外誰都不知道那個“螃蟹”有沒有吃、好不好吃、能不能吃,但是沒關系,我,脫穎而出了。
回歸正題,看著大標準化、小標準化的趨勢向好,每個企業、單位開始迎合趨勢,我覺得迎合趨勢的人所能看到的“向好”即聽起來很專業、說起來有氣勢、做起來不落后,于是“微標準化”應運而生,其范圍更窄、受眾更小、成效更微,但是順著趨勢,也是好聽好看的。
假如將社會比作一個人的話,那么那些大標準化就是為了讓這個人體態均勻、保持健康,加入小標準化呢,這個人就會鍛煉的身材纖細、線條緊實,繼續試想一下,假如微標準化也加入陣營,這個人會如何發展?有可能楊柳細腰、魔鬼身材,也有可能瘦骨如柴、弱不禁風。一個人可以追求美,但是健康的身體是一切的基礎,同樣,一個社會需要追求更加精準的治理,但是和諧的環境也是更高追求的基礎。
繼續深入的漫談,“微標準化”的意義是什么?在已經有了總體框架的大標準化與小標準化的基礎上,我個人認為“微標準化”中“束手束腳”的意義大于其他一切,或者說我并不完全認可“微標準化”。從“說”去看,“說”與“做”永遠是兩條平行線;從“做”去看,“做”與“說”在某一時間點必然能相交在一起,所以“微標準化”就是“說”,一種披著“做”的外衣實際在說的“說”。可能比較拗口,我換一個角度闡述。
通俗點來說,小標準化其實已經是做事的準則,在這個準則內可以根據企業、單位的實際情況或者相關領導團體的意識、想法進行創新與變化,但是這個準則也就是小標準化是不能改變的、是固定的。可是,“微標準化”則不同,“微標準化”僅僅是企業、單位制定的某一時刻的標準化,只要企業、單位的實際情況或者相關領導團體的改變,那么“微標準化”就會改變,一個不斷改變的標準化能稱之為標準化嗎?這是其一。其二,我們又要反復的投入人力與財力去滿足“微標準化”的改變,在這里面我們只能看到“說”,永遠看不到“做”。其三,“微標準化”會不會成為另外一種禁錮,對于思想與創新的禁錮,不得而知。
需要強調的是,“微標準化”與“細則”不同,“細則”是根據企業、單位有些實際的特定情況制定出來滿足該企業、單位具體需求的規定;而“微標準化”哪怕再“微”,那也是“標準化”,一旦涉及“標準化”這個名詞,想要像細則一樣設定都不可能,因為就“標準化”這個宏觀而有力度的詞,它就不同意。于是,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大越滾,到最后或者因承受不了壓力而碎裂,或者因暖陽出現而融化。
中國的發展靠的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中國企事業的發展同樣也是。如何去挖掘自身的特色,展現自身特色,運用自身特色,記住自身特色才是最根本最有效最吸引的手段。請不要把企事業簡單的看成賺錢、晉升的工具,要把它培養成為有血有肉的“人”,遇到困難能齊心協力、遇到挫折還能再次爬起,這樣才能頂起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多方面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