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8月4日訊(記者 翁杰) 觀察上半年的浙江經濟,有一個新現象耐人尋味——一邊,外貿工廠手持數以萬億元計的國際訂單;另一邊,這些企業仍目光向內,組團隊、創品牌,專門為國內市場開發新品。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浙江作出新布局:一手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一手強化供需兩端、同向發力擴內需,努力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
外貿企業堅持“兩條腿”走路的背后,是新發展格局下,外向型經濟大省浙江內外貿并重加速轉型。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影響,全球產業鏈尚未完全復蘇,上半年大量外貿訂單繼續涌向中國。1月至6月,浙江進出口總額達1.92萬億元,首次躋身全國前三。形勢雖好,浙江依然主動謀變,調產品結構、拓多元市場、試水外貿新業態。上半年,浙江對主要市場出口均大幅增長,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同比增長45.2%。
一個數據頗為亮眼:上半年,全省活躍出口網店同比增長約4萬家。這背后是浙江圍繞外貿新業態的加快布局。今年3月,嘉興跨境電商監管中心在秀洲區正式啟用,每天最多可處理30萬單的貨物量,給當地跨境電商企業帶去“一站式”倉儲、通關等服務。今年前5月,秀洲區貨物出口同比增長36.5%。
立足國內超大市場,浙江搭平臺聚能量,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今年6月,浙江高規格舉辦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吸引2000多名參展商和7000多名采購商前來,共享中國向中東歐國家承諾的“5年進口1700億美元”的大蛋糕。與之相呼應的是,據杭州海關統計,1月至6月,“義新歐”中歐班列累計開行1079列,同比增長2.1倍,返程班列帶來商品總額同比增長51倍。
依托國內經濟循環體系,浙江對全球要素資源形成強大引力場。今年的浙江歐洲數字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高峰對接會上,現場簽約外資項目達23個,投資額54.9億美元,其中包括3個芯片產業項目,還有投資21億元的德清航空制造產業項目。從這些項目不難看出,如今,浙江引資選資更注重項目對浙江產業鏈強鏈補鏈暢鏈護鏈的價值,而外商則通過參與中國國內大循環贏得更大發展機遇。
內需潛力從何而來?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浙江外貿企業轉型。外貿訂單早已恢復,但許多企業仍在大力開拓國內市場。顯然,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已經不是企業應對疫情影響的權宜之計,而成為企業發展的長期戰略。在慈溪,“月立電器”專門創立內銷品牌、組建團隊,為國內市場開發新品,今年國內目標銷售額破6億元。
眾所周知,浙江外貿工廠數量眾多,而且為國際大牌代工多年練就了不俗的“制造功夫”。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浙江在6月發布首批內外貿一體化改革試點產業基地培育名單、“領跑者”企業培育名單,為全省廣大外貿企業轉型“打樣”。瞄準了國內市場,更多浙江民營企業充分發揮“船小好掉頭”的優勢,把外貿優品搬進了超市、社區、綜合體。
挖潛內需,更激發了企業的創造基因。寧波貝發集團將產品打樣服務中心向中小企業開放,攜手上下游數百家企業,抱團發展、聯合創新。在浙江,如今有4個城市和26個企業正參與國家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總數居全國第一。
開局之年已過半,下半年浙江穩外貿、拓內需的任務更顯迫切。年中,不少外貿企業負責人反映,國際市場需求出現增長放緩跡象,一些企業在手訂單明顯減少。同時,海運價格居高不下、人民幣匯率波動、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也讓企業利潤持續下滑。怎么辦?
重重難題,有的是因為市場需求不振,有的是資源要素流動不暢所致,最為突出的是國際物流不暢造成集裝箱價格居高不下。
今年4月,國際集裝箱“一件事”應用場景上線,已推動1580家外貿企業簽訂“量價互保”協議,寧波舟山港調入海外空箱396萬標箱。省商務廳有關負責人表示,下半年我省仍將繼續通過數字化改革,推進國際集裝箱在線、海外倉服務在線、義新歐數字服務等多跨場景應用建設,破除制約要素流動的堵點。
“十四五”開局之年,浙江能否開好頂風船,率先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依然在自身。正視外向型經濟大省的優勢和短板,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浙江定能在新發展格局中當好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