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也是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的現實要求。京津冀三地以首都標準化委員會為平臺,積極探索京津冀區域協同標準化協作模式,在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率先突破,助力京津冀高質量發展。
為了加強京津冀區域協同標準化工作的統籌協調和頂層設計,首都標準化委員會牽頭建立了首都標準化統籌協調機制和京津冀標準化協同機制。2019年機構改革后,首都標準化委員會由北京市主管標準化工作的市領導任主任委員,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衛生健康委5個中央有關部委相關司局,天津市、河北省市場監管部門以及北京市34個委辦局共41個成員單位組成,央地協力、區域協同、部門協作共同推動標準化工作。首都標準化委員會的建立完善為京津冀區域協同標準化工作提供了高效平臺。
2020年1月,首都標準化委員會印發《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在全國率先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頂層設計,圍繞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提出要推進建設交通、生態環境、政務服務、衛生健康、人力資源服務、食用農產品安全和信息追溯等領域區域協同標準。
建立“3+X”標準化協作機制標準化合作機制方面,三地在《京津冀質量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基礎上簽署《京津冀區域共同制定地方標準有關事項的會議紀要》,建立起京津冀區域協同地方標準共同制定、分別發布的工作機制,明確區域協同地方標準統籌協調機制、制定過程、編號等相關內容,形成京津冀三地標準化主管部門與各有關行業主管部門密切合作的“3+X”工作模式,同時建立了地方標準信息公開和通報制度,實現了標準化工作信息共享和互聯互通。
在《會議紀要》基礎上,三地分別于2015年、2019年和2020年在安全生產、工程建設、社會信用等領域先后達成了京津冀區域地標協同合作框架協議,并加強行業聯動,進一步完善區域標準化協作機制。
京津冀首批協同標準的發布實施2015年6月,京津冀區域協同地方標準率先在交通和養老領域取得突破,發布實施首批京津冀協同標準,具體包括2項標準。《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路側單元應用技術規范》適用于收費公路電子收費系統和停車場收費系統,自動車輛識別、車輛出入管理等領域可參照使用,可有效提高京津冀區域ETC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提高車輛的通行效率。《老年護理常見風險防控要求》標準對臨床老年護理工作中常見的跌倒、墜床、燙傷、壓瘡、誤吸、窒息和管路滑脫7類風險提出較為系統、完善、可行的防控要求,指導京津冀區域各級醫療機構開展老年護理常見風險的防控工作。
據統計,2015年以來,三地已累計發布61項京津冀區域協同標準,主要聚焦六大重點方向。在助力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方面,《綠色雪上運動場館評價標準》為大規模建設冬奧會運動場館提供技術支撐;在促進交通一體化發展方面,《停車場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應用技術要求》目前已接入大興機場、北京西站、北京南站等282個停車場,累計流量達8000萬筆;在促進三地檢驗檢測標準互認方面,《醫學檢驗危急值獲取與應用技術規范》促進了京津冀地區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有力支撐疫情期間醫療衛生信息共享。在促進三地城市工程建設高質量發展方面,《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施工及質量驗收規范》《城市綜合管廊工程資料管理規程》等標準為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區、中新天津生態城等三地綜合管廊項目的高質量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在促進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方面,《安全生產等級評定技術規范》系列標準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預防和控制京津冀三地在產業調整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安全生產風險轉移。在精準服務京津冀三地人才流動方面,《人力資源服務規范》系列標準助力形成京津冀人力資源服務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區域協調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戰略決策,是實現更高質量、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途徑。接下來,三地將進一步發揮標準作為塑造最佳實踐的基礎性、戰略性工具作用,助推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區域協調發展探索更多標準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