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逐步發展和完善起來的,體現了全人類對經濟、環境、社會協調發展的愿景。1972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第一次世界性的人類環境會議,提出“為了這一代和將來的世世代代的利益”作為人類共同的信念和原則,是日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源泉。1980年,聯合國向全世界發出呼吁:必須研究自然的、社會的、生態的、經濟的以及利用自然過程中的基本關系,確保全球持續發展。1983年,聯合國組建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并于1987年發表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研究報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和2002年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為標志,可持續發展從理念走向戰略和實施,并進一步明確了可持續發展概念及其戰略的內涵,即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社會和經濟發展必須與環境保護相結合,以確保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的繁榮。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把“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困背景下的綠色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機制框架”作為兩大主題,將“評估可持續發展取得的進展存在的差距”、“積極應對新問題,新挑戰”、“作出新的政治承諾”作為三大目標,進一步推進全球、區域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2015年9月25日至27日舉行的2015年后發展議程的聯合國首腦會議審議通過“改變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明確提出了到2030年全球可持續發展的17個目標(SDGs)和169個字母表,如表1所示。
其中,目標11建設包容、安全、有抵御災害能力的可持續城市和人類住區進一步提出了城市和社區可持續發展的具體目標,如表2所示。
上述目標從經濟、社會、環境、文化、政治等方面提出了到2030年可持續發展具體目標,與我國提出的“五位一體”、“四化同步”等戰略目標高度一致。
城市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截至2020年底,全球56.1%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預計到2050年,約93億的世界人口中的63億將居住在城市中;其次,城市占用3%的土地,消耗了全球75%的自然資源,排放50%的廢物和70%的溫室氣體,產生80%以上的GDP。城市已成為推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進入21世紀,中國進入了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至2020年底,我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63.89 %。面臨著經濟轉型升級、社會發展不平衡、資源環境壓力大等多樣、復雜、嚴重的挑戰。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城市可持續發展。
2013年
十八大三中全會發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
2014年
黨中央、國務院發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穩步提升、城鎮化格局更加優化、城市發展模式科學合理、城市生活和諧宜人、城鎮化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的發展目標。
2015年12月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時隔36年后再次召開,提出“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走出一條富有特色城市發展道路”等要求。
2016年9月
習近平主席在G20杭州峰會的開幕辭中提出,要“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促進包容性發展”。
2019年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和長遠出發,就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行專題研究,為建立完善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現代治理體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南。
2020年
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著重指出“要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開創人民城市建設新局面。要探索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征、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超大城市發展之路;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提高公共服務均衡化、優質化水平;要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各環節。”因此,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城市是關鍵。
標準是推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技術手段
標準是支撐城市治理的管理與技術手段,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有效工具。ISO針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開展國際標準研制工作,ISO提出ISO的2萬余項國際標準均從不同角度支持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部分國際標準直接對應具體目標,如圖所示:
經濟方面,標準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國際貿易和創新的主要動力和技術基礎;社會方面,標準是促進教育、就業、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均等化、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的重要技術手段;環境方面,標準是制定國家環境政策的依據,是國家環境政策的具體體現,是執行環保法規的基本保證。而城市可持續發展標準能為各類城市提供管理和評價工具,有助于利益相關方了解城市發展的現狀、識別可持續性問題和差距、借鑒城市發展經驗。國際組織和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城市可持續發展標準化工作。
2016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給第39屆ISO大會的賀詞中提出,“共同探索標準化在完善全球治理、促進可持續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為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作出貢獻。”因此,標準是推動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技術手段。
2021年世界標準化日主題為“標準促進可持續發展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 ISO、IEC和ITU三大國際標準化組織在祝詞中明確提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旨在解決社會不平衡、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減緩氣候變化速度。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許多公共和私營伙伴合作,并使用包括國際標準和合格評定在內的所有可用工具。”
中國參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國際標準化基本情況
2012年,ISO/TC 268城市可持續發展成立以來,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高度重視,批準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共同開展對口工作。2017年,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復SAC/TC 567全國城市可持續發展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由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承擔秘書處,對口ISO/TC 268。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的指導下,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整合國內研究力量,積極參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國際標準化工作,成果斐然。
一是在城市可持續發展國際標準化工作實現大跨步發展。截至2021年7月底,中國專家擔任ISO/TC 268的WG/TG召集人4人,占ISO/TC 268的28.57%;中國主導(聯合主導)制定(在研)城市可持續發展國際標準18項,占ISO/TC 268制定(在研)48項國際標準的37.5%,中國已經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國際標準化工作的核心國家。
二是城市可持續發展雙邊合作成果豐富。2015年起,在中法雙邊合作機制下組建中法商務區可持續發展標準工作組,開展商務區可持續發展標準化合作, 于2018年12月聯合提出并立項了ISO 37108。2017年起,在中英標準化合作委員會機制下,與英國BSI聯合推進ISO 37106,ISO 37114等國際標準研制工作。
三是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SAC)、法國國家標準化機構(AFNOR)的支持下,支持杭州市組建全球可持續標準化城市聯盟(ISSCC),秘書處落在杭州,截至2021年7月底,ISSCC共有36個國內外城市。ISSCC正在成為國內外城市交流合作的橋梁和平臺。
四是組織開展“標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示范創建活動”,截至2021年底,深圳、包頭、珠海、杭州、泰州、廣州參加,通過參加示范創建活動,各城市創新標準化工作體制機制,有力支撐城市治理能力提升,有效推動國際標準化能力提高。
城市可持續發展國際標準化成效顯著
一是為全球落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城市可持續發展國際標準是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保障和理論依據,對現代化城市治理具有指導作用。通過主導制定國際標準,將我國推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和案例寫入國際標準,向全球推廣,實現軟實力輸出。
二是以標準為紐帶打造國內外城市交流合作平臺。全球可持續標準化城市聯盟(ISSCC)通過城市可持續發展國際標準的實施,有效促進了36個成員城市之間分享管理經驗、互鑒創新舉措,推動“國際城市聯盟”成員的城市創新管理能力,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管理體系標準提供了“樣本”。
三是通過雙邊合作搭建中法、中英城市間交流合作的橋梁。2015年啟動的中法商務區可持續發展標準化合作,有力推動了北京未來科學城和法國巴黎韋利濟市的合作,并在此基礎上推進了巴黎凡爾賽大區與北京昌平區在經貿、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2020年,中英繁榮基金項目“中小城市可持續發展國際標準試點研究”啟動,由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和英國標準協會形成專家團隊對國內四個試點城市開展ISO 37101和ISO 37104等國際標準試點應用進行指導,并與英國類似規模和產業類型的城市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