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是世界標準日,今年世界標準日主題為“標準促進可促進持續發展、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食品安全標準是我國唯一強制執行的食品標準,是保障食品安全、促進行業發展和保障公平貿易的重要手段,是食品安全監管重要的技術依據。在日前召開的2021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上,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王竹天研究員表示,截至目前,我國共有包含通用標準、產品標準等在內共1383項標準,涉及兩萬多項食品安全指標,覆蓋食品生產和居民消費所涉及的初級農產品、加工制品等主要類別,奠定了我國標準基礎,能夠使我國食品生產企業依標生產,監管部門也能依標監管,保障了食品安全和消費者健康。希望下一步能進一步提升標準質量,在2035年到達世界前列。
食品安全標準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強食品安全監管,關系著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王竹天表示,今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十三五”期間,我國食品安全標準工作成效顯著,“截至目前,我國發布的1383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中涵蓋通用標準、產品標準、生產規范標準和檢驗方法標準四大類,這四類標準有機銜接、相輔相成,從不同角度管控不同的食品安全風險,能夠涵蓋我國居民消費的主要食品類別和主要健康危害因素,為‘十四五’期間的食品安全標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王竹天表示,通用標準即基礎標準,覆蓋面大、影響面廣,是標準體系的基礎和骨架,食品安全通用標準涉及各個食品類別,覆蓋各類食品安全健康危害物質,對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食品安全危害和控制措施進行了規定。因涉及的食品類別多、范圍廣,標準的通用性強,因此通用標準構成了標準體系的網底,包括食品中污染物限量、食品中致病菌限量、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食品添加劑標識通則等12項原有標準。今年9月16日,國家衛健委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共同頒布了第13項通用標準——《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散裝即食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 31607-2021),與同期修改后頒布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 29921-2021)共同構成了我國對食品中致病菌的限量標準。
散裝即食食品是我國大眾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因種類繁多,風味多樣,購買方便而倍受消費者的青睞。但相對于預包裝食品,散裝即食食品在制作、銷售過程中,易受到污染,更具引發食源性疾病的潛在風險。近幾年,國內外頻發的食源性疾病給公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社會經濟帶來嚴重危害,食源性疾病已成為不斷擴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引起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而食品中致病菌污染是導致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原因,預防和控制食品中致病菌污染是食品安全風險管理的重點內容。王竹天表示,兩項標準的同時頒布,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費者健康,強化食品生產、加工和經營全過程管理,助推行業提升管理水平和健康發展。
系統開展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評估“制定食品安全標準應遵循科學性、強制性、合理性、整體性、可行性和協調性。”王竹天表示,通過對比可以發現,我國食品安全標準水平:標準框架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和主要發達國家標準基本一致;標準指標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主要發達國家趨于一致,各有所長;部分類別標準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標準的健康保護水平能夠滿足保障消費者健康需要。但王竹天同時指出,我國標準制定的科學依據有待加強。
王竹天表示,不同的群體對食品安全標準的認知也不盡相同,比如媒體和消費者,希望標準能“包打天下”“一標解所有”;生產企業則將其視作必須遵守的基本要求,安全生產的保障,同時也希望通過標準來達到商業目的;對監管部門而言,標準是認證認可的前提,監管執法的依據;對標準管理者而言,標準是食品安全風險保障,行業健康發展的底線,食品生產的最低要求,也是非唯一的風險管理手段,如果明確管理措施能夠達到目的,則一般不設立標準。
“十三五”期間,我國成立了第二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優化了標準審查程序,發布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章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工作程序手冊》等文件,建立了統一的食品安全標準管理制度和工作體系。為實現“到2035年我國食品安全標準水平進入世界前列”的目標,王竹天表示,我國標準的科學技術仍比較薄弱,“十四五”期間,將重點開展多方面工作包括加強食品安全標準規劃頂層設計,解決標準中的重復交叉矛盾,系統開展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評估。開展對現有標準的跟蹤評價,從科學性、合理性、可行性三個方面對各類標準開展系統評估,能夠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加以調整和完善。
王竹天表示,希望下一步能夠將我國標準質量加以提升,在2035年到達世界前列,實現從農田到餐桌、從生產到消費全過程的最嚴謹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基本建成并得到有效實施,讓食品安全標準在保障公眾飲食安全、促進產業發展方面的基礎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