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衣”的標準化
早在18000多年前,山頂洞人就用手中的骨針,正式宣告人類社會邁入了“穿衣時代”。從最初獸皮的簡單纏裹,到能夠遮羞掩體的服裝出現,再發展到如今在T臺上展示的時尚服飾,人類“穿衣史”的發展,無不顯現著標準化的身影。“衣”的標準化主要體現在對“衣料”的選用標準化、加工標準化等方面。
服裝和鞋的號型系列標準就是“衣”的標準化的典型范例。在我國,過去服裝大多是手工縫制的,產品的型號是五花八門,沒有統一的標準,這為消費者的選購帶來了許多不便。為此,有關部門對國人的各種體型、腳型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與測量分析,制定了全國統一的服裝和鞋的號型系列標準。生產廠商按標準組織生產,消費者按標準規格選購,大大方便了生產與消費。
服裝號型表示的方法,是“號”與“型”之間用斜線分開,后接體型分類代號(兒童服裝沒有體型分類代號)。例如,女上裝類標志165/88A,是指適合身高165厘米左右、胸圍88厘米左右、體型A(胸圍和腰圍的差數為12—16厘米)的女子選購;女下裝類標志165/68A,是指適合身高165厘米、腰圍68厘米、體型A的女子選購。這樣只要了解自己的身高、胸圍、腰圍,就能方便地買到合適的服裝。
二、“食”的標準化
“民以食為天”反映出“食”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食”的標準化主要體現在對“食材”的選用標準化、加工標準化,以及飲食習慣(實質上就是飲食標準化,只不過它基本上是以“約定俗成”的形式產生的)等方面。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產生,除了市場監管不力等方面的原因外,生產未實現標準化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沒有統一的標準,怎么可能保證“食”的質量安全。
質量安全標識是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夠看到的標志,每當我們從市場上購買食品時都能在其包裝上見到。
它是食品市場的準入標識,對檢驗合格的食品要加印(貼)QS標識,以證明其“質量安全”是符合標準要求的;對于沒有加貼QS標識的食品是不準進入市場銷售的。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食品標準開始實施,如食用油、飲用水強制性國家標準,月餅餡料強制性行業標準等,只要我們在購買之前稍加注意一下,就能發現在其內、外包裝或標簽上有“QS”和“GB”或“Q”的字樣。
不論我們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購買諸如“肯德基”等快餐連鎖店的漢堡包時,都會感覺到它們的外形、口味幾乎是相同的,沒有什么區別;但是當進入中餐飯館要一盤“魚香肉絲”時,你會發現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中餐飯館,甚至在同一中餐飯館的不同時間所炒的“魚香肉絲”的口感會有較大的差別。為何會有這樣的差距,這就是“食”的標準化問題。因為諸如“肯德基”等西式快餐店使用的都是統一的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標準,所以它們能夠非常自豪地高喊著“全世界都能吃到一樣的肯德基”!反觀中餐飯館,由于缺乏統一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標準,既無法形成規模,也無法做到統一口感(質量無法保證 )。
“一日三餐”對每一個人來說,是再普通不過的日常生活規律,然而它本質上是人類進食活動標準化的結果。早在秦漢以前,由于農業不發達,人們每天最多只能進食兩次。到了漢代以后,隨著農業的進步,逐漸發展成為三餐,甚至四餐,但在古代很多貧困人民還是只能保證一日兩餐,直到近代才逐漸變為約定俗成的一日三餐。
三、“住”的標準化
在日常生活中,“住”的標準化主要反映在“建筑”的標準化、住的“環境”標準化等方面。由于“住”的標準化的專業性比較強,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此方面的感覺相對衣、食、行方面而言是比較弱,體會也不夠深刻。
為了抵御嚴寒和野獸的襲擊,人類在筑居、棲身的過程中運用標準化原理和方法,成功地實現了標準磚坯的制作工序、結構以及尺寸的標準化。如古希臘巴特農神廟的柱基與柱高的比例是1∶6,這與當時腳板長度與人體高度比例一致,這也成為早期古代宮殿、寺廟、塔樓等建筑物的標準;我國宋朝李戒所著的《營造法式》就是建筑材料和建筑結構的標準匯編。“法式”即標準,至于還保留于今世的中國長城、故宮和埃及金字塔等偉大建筑,更是建筑標準化方面的杰作。
新房裝修已經成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項必修課。當走進裝修建材市場,面對琳瑯滿目、五花八門的裝修材料時,絕大多數人所關注的可能都只是品牌、價格,而很少會有人去考慮形狀、規格、尺寸,擔心買回后無法安裝。而這應歸結為建筑材料的標準化。
國家住建部制定發布了一系列關于“建筑”的標準,涵蓋建設、供水供暖、家用電器等。絕大多數人對這些標準都不可能了解與知會,但對某些方面卻有所感覺,比如房子的高度、門窗的大小等。住得“環保”對現代居住來說是基本要求。許多相關標準的制定、貫徹實施都為確保住得“環保”提供了支持,如《住宅隔聲標準》《室內空氣質量標準》等,只是由于這方面的專業性很強,基本上不為普通消費者所了解與掌握,但它們卻實實在在地存在,并默默地為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貢獻力量。
四、“行”的標準化
在日常生活中,“行”的標準化主要反映在“交通行為”的標準化、“交通用具”的標準化、“交通設施”的標準化以及“便捷出行”的標準化等方面。
紅燈停、綠燈行,見了黃燈等一等;上行道、下行道,按照標志行其道;快車道、慢車道,跑快跑慢選準道——這是“交通行為”標準化的典型范例。它在世界范圍內,規范著數以億計的行人和各種車輛的交通行為,保障著社會交通的有序暢通,這不僅有效地提高了交通運輸效率,也大大地減少了交通事故的發生。
早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所頒布的政令中,就明確提出“車同軌”“統一馳道”,這應是“交通設施”標準化的早期范例。等級公路、等級鐵路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出行速度和方便程度,而這一切與公路、鐵路的標準化是密不可分的。
“公交IC卡”標準的制定及應用,使人們用一張非接觸式智能卡就能實現在公共汽車、地鐵、輕軌、輪渡、出租車等城市公共交通中的消費,方便了人們的支付。此外,各類交通標志的標準化也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幫助。當然由于受到不同的地域、歷史、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對同一行為或事物的標準可能會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例如,在交通行為標準中,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實行右側通行,而在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實行左側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