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紅網
從現在開始至未來10年間,我國將迎來史上最大“退休潮”,60后群體持續進入退休生活,開啟人生后半場。已經和即將退休的60后,不同于以往的“傳統老人”,他們快速成長于改革開放時期,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收入和消費水平也較前代大幅提升,思想觀念更加開放,知識視野更加開闊。他們以鮮明的群體特征,正在擦亮一個新標簽——“新老人”。
傳統的印象中,老人的幸福,除了老有所養,能夠安享晚年,或許只剩下含飴弄孫之類了。這對老人而言,固然是一種幸福,只是這樣的幸福,一則內涵過于簡單,二則過于被動與消極,沒有辦法從根本上體現老年群體應有的、特有的價值。
我們傳統的理念中,盛行“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古訓。在經驗特別重要的社會,老人的經歷,確實是后人發展的一筆寶貴財富。無論是借鑒成功的經驗,還是汲取失敗的教訓,老人都是后人的一面鏡子。
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今天的老人,除了為子孫、為家庭、為社會發揮余熱,也越來越重要自己生活的充實,并一如既往地重視生活質量。充實生活與提升生活質量,最好的選擇就應該是學習。而且,今天所強調的學習,已經不僅僅是學習書本知識,而是包羅萬象。可以說,只要有益于充實生活,只有有益于提升生活質量,都會成為“新老人”學習的內容。如剪紙、攝影、書畫、舞蹈,等等。
“新老人”與新時代同步前行,可謂收益多多。因為老有所學并樂在其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排遣了孤獨、寂寞等悲觀消極情緒,這對子女、對家庭而言,無疑是一道福音。同時,當老年群體的社會占比越來越大時,他們的陽光、樂觀、積極,也會整體提升整個社會的陽光、樂觀與積極。
“新老人”與新時代同步前行,既是社會發展的縮影與體現,體現著與社會發展的同步前行,同時,也需要社會在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及時關注“新老人”這一群體的社會需求,樹立標桿人物,吸引、激勵引更多的老年群體,及至每一個老人,都能“見新思齊”,成為“新老人”中的一員。另一方面,當“新老人”越來越多時,為老年群體提供服務,或者滿足新老人學習需求的設施與舉措,也必須越來越豐富,而不能滿足于“老三樣”。
在今天看來,關注“新老人”,滿足“新老人”的社會需求,也就成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應有之義。而人,都是會老的,因此,做好這一工作,也就是提升每個人的幸福指數,提升整個社會的幸福指數。